中联部曹白隽被查牵出中国非洲粮仓 北京反腐又临新阵地
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中纪委驻中央外办纪检组已于1月6日正式立案,审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四局前局长曹白隽严重违纪问题,并给予曹白隽开除党籍处分。
作为中纪委驻中央外办纪检组查办的第一个司局级高官,官方的通报用词严厉,十分罕见。
外界已经了解曹白隽任职于中联部非洲局,在被查前“曾在某咨询公司担任顾问”,但并不知道导致他落网的罪行的轻重。
官方通报称,曹白隽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特别强调曹白隽从事“原任职务管辖业务相关的营利性活动和兼职取酬”时,反映这个曾与撒哈拉以南诸国高层都有接触的中共前要人正在揭开北京于非洲的一项特别布局。
中非合作模式“有利可图”
资料显示,曹白隽在于中联部任职后,很快就参与了由中联部、外交部、农业部、商业部等部门联合举办的针对非洲的“中非农业合作论坛”等一系列项目。在这一机制开始之初,曹白隽甚至还代表官方接受记者采访,强调这一机制在于“希望搭建平台,推动更多企业进入非洲”;更强调此举在于“把政府掌握的信息提供给企业,同时提供资金保障”。
不可否认,按照北京的本意,中国此举是北京在非洲没有私利的表现,农业合作方面也是其中一种体现。中国展开对非农业合作,主要目的是帮助非洲较好较快掌握现代农业知识,实现粮食自给,解决粮食安全,帮助非洲实现经济独立。
《多维新闻》引述学者指出,非洲有7亿公顷耕地,但是在用的只有2亿公顷。坦桑尼亚、赞比亚等国使用的土地不到40%,而且每亩产量很低。非洲如能加快生产食物和非食物用粮,对全球粮食安全将有很大贡献。西非水稻、东非玉米都可以成为平衡世界粮食市场的缓冲器,而中国农业企业介入下的非洲更可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仓。
但问题在于,中国在非洲开展农业合作并不是单纯的国家投资。其模式为国家立项,由相关企业加入。这一模式令北京谈及的“让非洲获利,让中国获得粮食或经济作物”的机制瞬间变得有利可图起来。
落马或许因表现过于张扬
尽管就目前局面来看,此后的中非农业合作研讨相关项目最终仅停留于农业部、发改委范围之内,但伴随著该项目已经和“一带一路”形成挂勾关系,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需要前往非洲“淘金”的基本常识。
这样一来,很多像曹白隽这样的有相关人脉或知识的官员就得到了借此获利的机会。尽管也有不少人仅仅是向相关企业普及非洲常识,但同样也不排除有些官员动用个人关系。考虑到非洲很多国家政治制度不完备,在相关国家的经贸往来更近乎于内幕交易,这就让如此的一片领域成了暂时难以捉摸的灰色地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曹白隽的落马或许与他表现得过于张扬有关。根据情报显示,他在被查之前半年曾在广东多个省市担任过政府高级顾问,还在2017年8月8日以某咨询公司高级顾问的身份亮相。树大招风之下,这位曾说要做“最好的翻译”的官员由此落马。但是此人被查后揭开的一片灰色领域仍然值得北京展开更为详尽的反腐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