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扶贫入形式主义“邪道” 金钱心力应付检查组无暇落区考察

撰文: 李俊杰
出版:更新:

扶贫是国家主席、中共总书记习近平的重点项目。不过,执行上的形式主义,却难免导致扶贫走入困局。内蒙古一些地区反映,频繁填表报数、迎评迎检、陪会参会等扶贫领域的一些做法,耗费了基层干部大量精力,亦有干部走入“邪道”,在扶贫数据上造假。内蒙古某旗基层干部认为,大量评检干扰了扶贫工作,呼吁少一些形式主义扶贫,多一些走村串户服务。

扶贫是习近平的重点项目。(新华网)

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内蒙古今年9月启动了全区脱贫攻坚交叉检查工作,各旗县抽出20人左右的检查组,对贫困旗县进行交叉检查。在新措施下,一个旗半年内除了要接受2次全区大检,还要接受专项审计、巡视、盟市抽查3次小检。开会频密,扶贫干部已为此花了大量精力,没时间亲身下村体察民情。

《经济参考报》最近报道,内蒙古某旗由于在上次检查评比中排名靠后,旗委书记已被约谈做检讨,于是“迎检”已成全旗头等大事。该旗的扶贫办主任表示,另一旗检查组来进行“交叉检查”,并明言“这次检查就是要旗县间互相监督的,给你们打了低分别埋怨”。

为了排名靠前,旗干部得悉检查组入户名单后,即会连夜给入户名单的贫困户发钱,让他们所给的评分高一点。不过,在讯息不对称、不透明的情况下,负责检查的干部只有尽可能把对方旗县的分数压低,才能防范自己不被排在后几名。

然而,一旦打了对方低分,可能会收到责难电话,待成为对方的检查目标时,就有被对方打低分的风险。如此交叉检查造成一些盟市、旗县、部门间的隔阂。“检查结果涉及考核问责,高压之下,有的地方难免用一些手段,严重违背了检查工作的初衷。”该旗一位分管扶贫的领导干部忧虑地说。

内蒙古某旗基层干部认为,大量评检干扰了扶贫工作,呼吁少一些形式主义扶贫,多一些走村串户服务。(视觉中国)

检查组的测评准则包括“60分精准识别与退出过程”、“20分群众认可度”及“20分教育、健康、产业等扶贫措施”。该扶贫领导干部坦言,测评体系多依托于检查大量的表格是否填写完整,侧重于工作程序,较难反映出当地扶贫工作的重点、优势、可持续的脱贫措施,也容易引导基层把功夫下到建档立卡上,相对忽视了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

从实际情况看,地方迎检都要做展板、拉横幅、准备各种材料和办公用品,还得好吃好住好招待。有扶贫干部表示,迎检花费可高达20万元,20万元至少够给20个贫困户每家买头牛了。

开展检查评比的初衷是为了推动工作,但次数过于频繁、操作与实际脱节、问责压力过大,扶贫检查在基层走了形、变了味。(视觉中国)

开展检查评比的初衷是为了推动工作,但次数过于频繁、操作与实际脱节、问责压力过大,扶贫检查在基层走了形、变了味。一些基层干部呼吁,脱贫攻坚要高压也需减负,要问责也需激励。

发生在内蒙古某旗的频繁评比检查,扰乱了基层扶贫工作的正常节奏,而大范围的通报批评和约谈检讨,也挫伤了一些扶贫干部的积极性,有必要进行纠偏,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干实事、见实效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