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破特大文物盗贩案寻回过千件珍宝 幕后黑产业链曝光

撰文: 李俊杰
出版:更新:

陕西警方近日侦破一系列古墓文物盗贩案,捣破了10个犯罪集团,91名疑犯落网,包括某省一名政协委员。侦查过程中,警方还发现了一条庞大的非法文物交易的黑产业链,上中下游分工清晰。
文物由盗墓到交易的过程都十分隐蔽,加上现今通讯科技发达,令当局难以提防,暴露出文物保护的困境。

警方追回1000余件被盗文物。(新华社)
追回的文物包括战国时代的青铜剑。(新华社)

陕西省淳化县公安局去年7月接获举报,得悉县内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云陵”墓区遭人盗墓。汉云陵为汉武帝刘彻之妃、汉昭帝刘弗陵之母“钩弋夫人”的墓地。由于案情重大,公安部直接组织指挥陕西省公安机关开展侦查工作。

咸阳市、淳化县警方一年内先后奔赴甘肃、河南、山西、广东、北京等地,一举侦破案件,捣破10个互相交织、组织严密的盗掘西汉古墓葬、倒卖文物犯罪集团,91人落网,破获96宗涉及陕西、甘肃、山西等地的古墓盗墓案,追回1000余件被盗文物,当中包括222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

在这一系列案件中,由盗墓到交易都有相关的犯罪集团操作。如专业化、组织化的盗墓集团,具备较高专业知识的文物中介,还有高价收购文物的所谓收藏家,上述三者形成一条完整的文物盗贩黑产业链。

编钟。(新华社)

【黑产业链角色分工】

黑产业链角色分工:

底层:苦力,即盗墓者,获利最低。

中层:腿子,即文物盗掘的“项目经理”,负责组织苦力盗墓。

上层:较高级别的“腿子”或文物商贩。

顶层:文物收藏家。

+2

文物盗贩利润极大 吸引积犯重操故业

据悉,一件文物从被盗后可经四、五个层级转手,每个环节都有利可图,文物价格最终可翻至百倍。本案疑犯张某供述,他从两笔总成交价900万元的文物非法买卖中获利150万元,可见非法文物市场之庞大。

警方指出,本案有疑犯曾因盗墓而入狱10年,但由盗墓利润极大,出狱后又重操旧业;盗墓者也愈来愈专业,部分疑犯专门研究全国重要古墓葬分布,密切关注考古界动态,时常“考古队前脚勘探结束,盗墓者后脚就赶到”。

同时,罪犯的反侦查意识极强,上下层之间大多单线联系,互不知晓姓名,彼此以绰号相称,时常变换手机号码。为避免留下犯罪痕迹,非法文物买卖都使用现金交易。此外,现代通讯手段的飞速发展,亦让交易的环节大大简化,文物流转速度明显加快。

警方透露,西部某省一位政协委员数度从文物贩子手中,高价购得编钟、陶俑等珍贵文物,最终因涉嫌非法收购及私藏大批珍贵文物被捕。

警方近日公布案情。(中新社)

田野文物保护难度大 专家吁引进新科技

文物保护工作者认为,一系列盗贩文物案暴露出一些亟须弥补的文物保护薄弱环节。“田野文物保护并不容易。以皇陵为例,有的面积在几十平方公里,开车巡视一圈就要数小时。盗墓者往往打时间差实施犯罪,甚至破坏监控设备。”淳化县公安局民警坦言保护皇陵的难处。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许卫红称,文物大省陕西盗墓频率较高,尽管基层文管所、文物稽查队更新技术手段及加紧巡查,但无死角覆盖的难度很大。

业内人士建言,当局可加大人手防盗、技防投入,包括引入无人机巡查等,同时实行层层监管职责,打击下游非法文物买卖,及切断文物犯罪的需求源头。

目前,该案主要疑犯均已到案,54人被批捕,上网追逃10人,案件已进入移送起诉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