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泥船、核电站:中国两大海洋“杀器”现身 南海或现压倒性优势
亚洲最大铰吸挖泥船“天鲲号”下水、海上浮动核电站即将建成,中国这两大“杀器”的上马,必然会对目前中国在南海的存在产生压倒性的优势。
11月3日早10:30左右,被中国舆论誉为“造岛神器”的亚洲最大铰吸挖泥船“天鲲号”在江苏启东下水。大陆媒体报道称,该船融合了当前世界最新科技,各项性能指标均超过现役亚洲第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鲸号”,成为新晋“亚洲第一”。
公开资料显示,“天鲲”号船长140米,宽27.8米,最大挖深35米,总装机功率25843千瓦,设计每小时挖泥6000立方米,绞刀功率6600千瓦。根据地质条件,配置通用、黏土、挖岩及重型挖岩4种不同类型的绞刀,可以开挖单侧抗压强度50兆帕以内的岩石。
该船监造组船体工程师孔凡震曾用过一个比喻:“挖掘填满一座‘水立方’,只需要6天半。”现役亚洲第一大绞吸挖泥船“天鲸号”在执行吹填作业时,能以每小时4500立方米的速度将海沙、海水的混合物排放到最远6000米外。而“天鲲号”性能已全面超越,它能以每小时6000立方米的速度将海沙、岩石以及海水混合物输送到最远15000米的地方,成为中国海疆的重要建设工具。
南海岛礁面积将加速扩展
中国2013年起,利用中德合建的自航绞吸式挖泥船“天鲸号”,吹填南海永暑礁等数个岛礁,并在岛上大兴土木扩兴建机场雷达。而随著中国在永暑岛、渚碧岛与美济岛建成机场,一个相互支援的机场铁三角亦隐然形成,战略意义巨大。中方在南沙群岛数年前的劣势已被一举扭转,北京已在南海占尽优势并加速扩展收割成果。
天鲲号之名想必取自《逍遥游》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言下之意则是此船之工作终有一日将幻化为鹏。也就意味著取下南海地利的中国,在此区域无论是反舰导弹还是战机起落都将大幅削弱美国航母群的主导能力。
而在环境影响方面,中央社引述台湾学者表示,把在海底中的微生物搬移到陆地,可能导致物种灭绝或是迁移,进而使优势物种发生改变。 他当时还指出,抽沙会造成地形跟洋流改变,整个食物链也会受影响,短则一年内就可看到填海造陆对南沙生态的影响,而恢复期短则3至5年,长则10多年,中国“填海前有生态调查吗?”
海上巨型“充电器”——浮动核电站将建成
路透社近日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接近完成首个海上核反应堆》的文章称,中国第一座海上浮动核电站即将建设完成。,自中国核电、上海电气等5家企业共同出资成立的子公司“中核海洋核动力发展有限公司”于今年8月在上海成立、时隔3个月后,中国第一座海上浮动核电站即将建设完成,并将用于军事用途,未来将在南海等争议地区逐步完成建设,增强中国的海上存在感。
报导引述中国船舶公司工作人员表示,中国核工业和造船业有建设“强大海上力量”的责任,浮动核电站的建成有著更广泛的政治目标,那就是加强中国的海上存在,这是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十九大上所重申的一个目标;浮动核电站也将直接用于军事科技,中国海洋石油和中国广核集团已经展开项目研究,目前还处于测试阶段。
在中国的地缘政治博弈中,此类海洋核电站的存在可谓举足轻重。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南海争议问题上,中方不断填海造岛之后必然要扩展岛上的军用设备(海水淡化、机场设施、大功率雷达通讯设备等)甚至增加工业化程度(海上石油气天然气开发、冶炼、化工等),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电力供应予以匹配。玩过Simcity的人都知道核电站的建造对于一个进入瓶颈期城市的科技发展是多么重要,而海洋核电站的必然将对中国南海的整体实力有著质的提升。
尤其在领海的威慑力上,海上核电站除了能供给军事设施之外,其本身作为“潜在污染源”一旦受到攻击,反而会令实际距离更近的南海国家受到影响,令对手投鼠忌器。而中方为了保护如此重要的发电设施,必然也会相应加强对其的保护,变相增强了地方军力。
“无国界社运”则撰文指出此类核电站的弊端,文章提出以海洋的伟力增加了海阳核电站的风险——海啸、台风、海地地震,都足以摧毁或瘫痪孤悬海中的人造建造。“事故一旦发生,海洋也会成为一切补救措施的障碍,2000年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悲剧就是例证。”而除了辐射之外,核电站排出的高温冷却水也会对海洋环境造成危害,对温度敏感的鱼类和珊瑚都在受影响之列——而其后会不会进而造成海洋生态的系统性风险暂时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