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流难】内地农村孩子难入名校 北大清华生大多家境中产
“农村的孩子愈来愈难考上大学,而第一名都是我这种,家里条件好又厉害的人。”生于外交官家庭的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日前说出这番话,点中了中国贫富问题影响升学的痛处,令到这问题再次成为大众的讨论焦点。
这番话看似是个人的感受,但其实有数据支撑。清华大学一项调查显示,社科学院2014年入学的学生里,入学之前曾到过境外的占43.9%,没有出过省的学生为0%。相比之下,西部一所211大学,到过境外的学生只占2.3%,没有出过省的学生则有22.7%。
这些数据其实是从生活方式反映出来的阶层分化。到过境外旅游,说明学生家境属于中上层,而没出过省的孩子大概是农村或城市低收入家庭。这种观察与更宏观的数据也是一致的:2010年清华新生只有17%为农村生,而当年农村生占全国总考生的比例却高达62%。
中国人民大学自2009年持续进行“首都大学生成长跟踪调查”,访问了北京15所高校4771名在校生,并随后两年进行回访。数据显示出,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下降,进入顶级高校的比例逐渐减低。
香港科技大学吴晓刚教授去年的研究阐明了这种关系: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居住地对于进入不同层次的高校仍然有直接的影响,但对进入什么层次的大学作用更加明显是“所就读的高中”及“是否获得高考特殊政策的照顾”。
吴教授发现,不同类型的大学学生所就读的高中存在着巨大差异。清华、北大及人大学生中,近80%来自省级或全国重点中学,另有16%来自县市级重点中学;而非211工程大学的学生中,仅有39.4%来自省级或全国重点中学,39.4%来自于县市级重点中学。
北大、清华等名校也注意到贫富影响入学的问题,且有实际行动,如主动扩大在贫困地区的招生名额,甚至在国家贫困县有专门的招生计划。贫寒子弟缺乏资源,难考上名校也非中国特有的问题。社会学书籍《反社会的人》一书也指出,德国低收入家庭大多数很早放弃孩子的教育,任由他们疯长,带来了更多的社会问题;美国常春藤名校(全为私立学校)也因学费高昂,让人望而却步,底层出身的孩子只能选择申请奖学金,入读较好的国立大学。
有评论认为,寒门子弟在起跑线上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相应的制度救济,令其一直沉沦在底层;可怕的是,他们主动放弃了努力、向上的斗志,不再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还说过一句话,“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