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选2024︱台湾需要一位实干的总统

撰文: 张钧凯
出版:更新:

【台湾总统大选2024/柯文哲/赖清德/侯友宜】2024台湾大选倒数十天,历经总统候选人三场电视政见发表会、副总统候选人一场电视政见发表会,以及正副总统候选人各一场辩论会,民调也进入了“封关”期。距离1月13日选出新任台湾领导人,只剩下最后一哩路。

这十天,尽管三组候选人造势活动不断,但依旧可以视为给选民的冷静期。台湾人首先要思考的,在于为什么要投票?投票为的是什么?选举投票就等于民主吗?台湾民众或者会答“是”,但答案恐怕不尽然。

看看所谓的西方老牌民主国家美国,投票民主施行到现在,民粹对立撕裂了美国的社会,两位老人家竞逐总统,象征着美国国家能力的衰退,内外都面临了极大的危机。台湾的美国研究专家关中便点出了实情:“70%的人民不认同美国的民主,也不愿见到两位老人的参选连任,但却无人可取代他们,美国真的病了,而且病得不轻。”

图为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前总统特朗普2023年12月19日在艾奥瓦州滑铁卢(Waterloo)出席竞选活动。(Reuters)

美国总统大选也将在今(2024)年登场,不少观察认为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译川普)卷土重来,很有机会成功。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在外界看来无疑是一位“小丑”的特朗普,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美国选民铁了心投他一票?政治娱乐化、政客大话化、魅力取向化……众人可以给出一百万个以上的理由,但掩饰不了他就是一个只会说好听话、说大家爱听的话,但干不了实事的总统。

拜登也不例外,如同关中对他的评价:“拜登总统以大话、错话、谎话治国,只是暴露了美国的进退失据”。两人争得死去活来,结果在本质上是一样的,美国亲身示范了“选举投票”与“民主”不能划上等号,而且是严重脱节、背道而驰。

长年在世界银行工作的学者尹伊文,便总结了西方民主制度在实践中的三大逻辑误区:(一)人民的群体本位性与权利的个体本位性之间的概念矛盾;(二)不负责任的权利导致自毁机制;(三)普选的趋中化效应造成自弱机制。这三点不只在美国表露无遗,台湾也毫无例外。

蔡英文发表2024元旦谈话,称这八年的关键字是世界,而“如果这八年世界的关键字是什么,那一定有台湾”。并指台湾跟以往更不一样,不再被遗忘,2,350万台湾人参与世界、改变世界。(台湾总统府)

面对中国大陆的统一号召,台湾上上下下第一反应就是:我能投票,你不行,所以统一免谈。台湾人们可以回想一下,自1996年总统直选以来,历任“选举投票”出来的领导人,究竟为台湾留下了什么?李登辉,黑金横行,省籍对立。陈水扁,贪污腐败,台独骗票。马英九,意志不坚,媚俗讨好。蔡英文,抗中保台,过度亲美。

可以看到,不管是什么形容词,总归一句,就是意识形态治台,成败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绝对不是民主走向良治的要素,反而是道阻且长的障碍物,只会令台湾社会在抗不抗中、爱不爱台、亲不亲美的二元对立“部落化”中,无止尽的内耗下去,结果各种社会矛盾问题没人解决,隐没进选举动员的情绪亢奋之下。

所以蔡英文才会大言不惭地对李远哲说:“自己任期只到2024年”,“2024年后不是我的事,是下一代的事”。所以赖清德面对台湾长远的能源转型质问,他能脸不红气不喘的回答:“我竞选未来四年的总统,不是未来十年”。蔡赖两人的说法,完全曝露了台湾“民主政治”缺乏负责、实干、长远规划的本质。

2024年1月1日台湾大选副总统辩论会,民进党候选人萧美琴特意戴印有“美国国旗”与“台湾战猫”的口罩出席。(Facebook/萧美琴)

根据台湾各机构做的“封关民调”,赖清德与侯友宜呈现缠斗的态势,前者的看好度稍高一些。可是,赖清德与萧美琴这一组自称“选对的人、走对的话”的搭档,参选至今所做所言,要不是宣称要继承“蔡英文路线”,要不是就在《中华民国宪法》与“一中”原则里面大玩文字游戏。

就算萧美琴相当自豪在担任台湾驻美代表期间,为“台美关系”所做的一切。但细心的选民必会发现,她在辩论会上,对于到底有多少美资投资台湾这个问题,并没有给出实质的答案,而是以一连串好听但虚空的话语带过。换言之,她所坚信自己在干的“实事”,最后呈现在选民眼前的,不过还是价值观取向的意识形态。

2024台湾大选被形容为一场“战争与和平的选择”,台海危机与两岸关系当然是台湾今天的最大痈患,但外在的世界秩序与地缘政治变化,内在的社会矛盾与不公不义,“内忧外患”的台湾需要的绝不再是靠着美丽词藻、文青语汇带来泡沫幻想的总统。民主需要良治,良治需要实干,台湾能否从2024这一役开始脱胎换骨,走回民主政治的健康正轨,那就看选民能否经过思思熟虑后,选出一位实干型的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