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逝世|民众悼念他是怀念什么?外媒想藉府院之争打舆论战?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十八届、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原总理李克强于10月27日0时10分在上海逝世,11月2日于北京八宝山火化。连日来,中国民间对他的怀念热潮,超出许多人的预料,缅怀其施政文风者在所多有,但超乎想像的更有中外各界针对包含官方给予李克强的仪制规格、历史定位评价等放大检视,更有甚者趁丧发难,重拾“府院之争”议题,大打舆论场的泥巴战。西方世界今回藉李克强逝世,迳自突出对中国政治的怪诞想像,对照国内官民对其怀慕之甚,无疑是戏剧且充满错误的一幕。
民间长队 缅怀良相
李克强作为身居高位的前总理,距离卸任不过7个多月时间,年仅68岁离世,第一时间激起内地民间震惊与惋惜之情。举凡李克强祖居安徽定远、生活过的安徽合肥,到工作过的河南郑州,均可见的当地大批民众排著长队、捧著鲜花,自发前往悼念,其中又以合肥李克强旧居前的悼念规模最大,在网上的传播范围最广。
综合内地民间对李克强怀感至深,除了感慨其英年早逝,其间更蕴含了对其个人一生清廉、为人谦虚、为政勤勉的肯定,从“好总理”三个字在各地追悼场合上从不落下,便可窥知一二。
李克强担任十年总理期间的“好”,基本体现在两方面,一则是怀抱亲民、恤民为本为政,让民间有感;二则是具有清醒的改革开放意识,戮力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建设。由于有过底层生活经历,辅以曾在动荡的文革岁月以知青身份前往农村锻炼,李克强任内特别注重保障中下阶层民众的利益,如多次为包括小商小贩、卡车司机、快递员在内的中下阶层发声,主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给地摊经济一定的空间,其他具体政绩包含使中国医疗保险覆盖人数由5.4亿增加到13.6亿,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5900多万套,让大约1.4亿低保低收入民众住有所居等,让人民有感。
其次,在初上任时,一举言说“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也折射李克强有心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以刺激中国发展的壮志。总体言之,内地民间从总理施政面向评价李克强,基本留下的印象是平实、低调、接地气、清醒的改革开放意识。如他上任以来力推“简政放权”,大幅削减不必要的政府审批事项,给民众、企业办事创造便利;主张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持续主抓惠及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工作等,均十分匹配民间,以至于中国传统对于一位良相方方面面的期待。
然而,来自中国外部的评价,却呈现截然不同的画风。
西方编导阴谋论是对故人的践踏
10月27日上午8时,央视率先公布李克强逝世的新闻,紧接着所有官媒关于李克强逝世的新闻几乎都有注明“讣告后发”。直至当日晚间18时30分,新华社随后公布北京官方关于李克强逝世的讣告。
相比于去年11月江泽民逝世时新闻和讣告一同发布,李克强逝世的新闻和讣告间隔整整一个白天的时间,这足以说明李克强的逝世非常突然,纯属意外,中国官方事先并无准备。
然而,正是这样的“时间差”,留给好议中国政治的有关方“生事材料”——举凡丧礼规格、讣闻形式、政治评价与历史地位等,无一不被戴著有色眼镜、敌视北京政权的西方媒体大做文章,甚至引来“毒杀”之说,这不仅是西方固有意识形态偏见的表露,更是对故人尊严的一种践踏。
有鉴于中国政治历来注重规矩、传承和礼仪,同任总理,官方给予李克强的讣告基本评价与李鹏一致,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同时,由于李克强担任总理期间,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国家建设步入正轨,李克强的讣告主要围绕他做的实际贡献,重心多是置于法律框架下做实事,突出了他任内反复强调“真抓实干”和“保民生”,成就其政治功绩。
只不过,从李克强的骤逝,到事发突然罕见的“讣告后发”,再到央视在当晚19时播出的《新闻联播》中,将李克强的讣告排在第三条播报等事,却足以让西方将这些有序布置,串连出一宗幻想中国政治、自编自导的“宫斗大剧”,著实让人瞠目结舌。
回看当日的《新闻联播》,头条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第二条则为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结束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并对吉尔吉斯共和国进行正式访问后,乘包机回到北京的新闻。李克强逝世消息排在第三条,主播在播报中完整读出讣告,时长12分钟。
不少人意外于李克强逝世的新闻“屈居第三”,是官方给李“穿了小鞋”。然而,一旦查察《新闻联播》报道向来有其常规排名顺序后,便能够清楚何谓主观臆测,又何谓客观呈现的分别。
据了解,《新闻联播》报道常规排名,首先必然是最高领导人(现为中共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消息会排在第一条播出,随后按常委排序(反映在李强回京排在第二条),接续才是前任领导人(前任最高领导人死讯除外)消息。前国务院总理李鹏2019年逝世时的新闻处理,也是如此,外界雾里看花,实在无须刻意著墨放大。
简言之,当中国内地民众透过转发其过往言论、影片,乃至自主聚集追悼等方式表达哀悼之际,西方不少媒体复又开始炒作“府院之争”、见缝插针以“最弱势总理”之名,挑拨“习李之争”,甚至猜测李克强逝世会否如胡耀邦去世一样引发新一轮动荡等,试图让李克强的去世变得“不简单”,此番操作明显有朝向舆论战方向演进之势。
炒作“府院之争”只是西方的遮羞布
盘点西方“主流”媒体如何报道并评价李克强:路透社报道写道,“李克强经济学”从未得到充分实施;《华尔街日报》写下,李克强的理性决策软化了习近平政治化统治的尖锐棱角,但最终影响有限。《纽约时报》则发表评论称,一系列党的委员会负责国家安全、经济和金融政策的制定,使得李克强手里的权力似乎比前任总理还要小,政策由习近平主导;英媒BBC则直接评价李克强为“最弱势总理”。
这样的形式可说是“毫无意外”。欧美主流媒体对李克强生前作为进行了高度评价,但在渲染习李不和的维度则有著“千篇一律”报道,这一方面说明西方主流视角依旧停留在传统对于中国和中共认知的桎梏里,如专制、集权、府院之争,从来是欧美媒体看待中国政治时习惯用的标签——今回,西方媒体借由李克强的意外病逝,炒作、影射各种“不单纯”,抹黑中国,是这场舆论战唯一的目的,也是扭曲的惯性使然。
但是,必须要问的一个问题是,何以“府院之争”从来为西方媒体“津津乐道”?回答这个问题前,必须正视中国政治运作内的府院关系究竟为何物,才有所谓是否存在“争”的辩论。
近些年以来,经过两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国务院的角色确实有所收窄,日益偏向经济民生,中共中央扮演集中统一领导的角色。这成为了外界不少人解读中国党政关系的视角。
纵然邓小平在1978年提出解决“党政合一”和实行“党政分开”,但晚近在十八大后,中共高层对党政关系做出新的阐释,即只有“党政分工”没有“党政分开”。虽然这一变化加剧了人们对于“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担忧,但如果辩证地理解,这确是问题导向下的必然结果——党政本就没有办法彻底分开,而习李之间的分工与配合,正是党政分工的具体实操。
而西方政府与媒体并不管也不在乎属于中国的这一切,从来在“西方中心”且“主流”的视角下,极力在中国政治发展中“挑刺”,以彰显其制度优越。说穿了,由李克强逝世所引发西方再度回归“府院之争”的话题,不过依旧回到了中西意识形态与制度竞争的迴圈,是西方对此“兴致”无法自拔在先,而非中国制度本身与之相较的良莠有无。固然中国政治与体制仍有诸多问题留待改革完善,但症结从来不在西方视角下的这些“刺”,而是镶嵌在中国文化、社会与现代性如何相辅相成之上。西方所谓的“拔刺”,对于动真格的进一步完善中国政治体制丝毫不具建设性与指向性。
正如政治学者郑永年在《西方看不懂的当下中国政治》一文中写道,“西方看不懂中国政治,倒不是中国政治本身的缘故,而是很多人往往要么简单地用西方意识形态或者价值观对中国政治做判断,要么就用西方概念或者理论来解释中国政治。前者导致这些人只能对中国政治表达一个极其主观的偏好,后者则导致这些人对中国政治的认知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
在这样的视角下回应西方政府与媒体今借由李克强之死,重操“府院之争”寄望伴打一场抹黑中国的舆论战,尽管低俗至极,却也让人可怜得“无可厚非”,因为渠等的反应与说法,正正反映出西方无法自觉从对中国偏见的想像中进行思想解放,只能在霸权思想固化的现实中对中国进行最低成本的误读与漫骂,以图得在精神价值上的一抹优越,为自我至上的西方遮羞,仅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