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沈志华|为什么说朝鲜战争是中国的立国之战?

撰文: 吴婷
出版:更新:

2023年7月27日是朝鲜战争停战70周年纪念日,中国派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鸿忠访问朝鲜并参加相关活动。三年前,中国官方召开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习近平在会上发表讲话并指出,“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经此一战……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彻底扫除了近代以来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耻辱,彻底扔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中国人民真正扬眉吐气了”。

放在70年的时间脉络里,究竟该如何评价朝鲜战争之于中国的意义?朝鲜战争爆发70周年之际,《香港01》记者专访了国际冷战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兼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沈志华。

沈志华长期从事冷战史研究,特别在对前苏联档案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面,贡献巨大。其所著《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1945-1959)》、《最后的“天朝”:毛泽东、金日成与中朝关系》等备受各方关注与好评。现年73岁的沈志华,仍笔耕不辍,2022年12月出版专著《经济旋涡:观察冷战发生的新视角》,并身体力行做着档案整理和历史研究工作。

香港01:对中国而言,朝鲜战争常常被认为是一场立国之战。您长期研究这段历史,对“立国之战”怎么看?

沈志华:一般人会认为立国之战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其实不是,朝鲜战争才是真正的立国之战。因为解放战争是推翻一个旧世界的战争,但不是建立一个新世界的战争,这是两个概念。推翻了旧世界能不能建立一个新世界,能不能站得住脚,这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让全党学习《甲申三百年祭》,这是郭沫若写的,这篇文章讨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李自成都打进北京了,坐进金銮殿了,很快就让人赶出来了,最后还不明不白死在了山里?你说革命成功了吗?成功了,他把大明王朝都给推翻了,崇祯都吊死了,他也坐到金銮殿了,但是没立住。为什么没立住?这是毛泽东当时特别思考的一个问题。

中苏关系史、国际冷战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兼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沈志华。(网络图片)

香港01:所以后来“进京赶考”前还特别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沈志华:进京赶考,不当李自成,讲的也是这个意思。朝鲜战争是开国第一战,它对于中共这个新生革命政权能够稳定的生存下来,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这就得从朝鲜战争起因说起。

朝鲜战争的爆发和过去人们的说法不一样,不是美苏冲突的结果,为什么原来斯大林不让金日成发动这场战争,后来又同意了?1949年12月底还持反对意见,到次年1月底又同意了,前后一个月时间。这跟美苏冲突没什么直接关系,实际上引起他下定决心改变对朝政策的,主要还是中苏关系造成的。

毛泽东访问苏联是为了签订一个新的中苏同盟条约,是为了两国建立一个政治同盟,来保障新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发展主要是指经济上,他要达到这个目的。而从中国共产党本身来讲,也有这个需要。比如如果中国共产党能够把蒋介石丢了的东西从苏联手里拿回来,这个对中华民族和中国国民而言,都是给新生的政权增光的事情。特别是在当时的知识分子当中有一个说法,说中国共产党是苏联的附庸,是跟班的,只知道跟着苏联跑,毛泽东很想扭转这个看法。于是后来就有了外蒙古和旅顺港的问题。

矛盾于是就产生了。毛泽东要求归还旅顺大连,对于斯大林来讲,没有道理不给。一方面,从革命党之间的关系来说,这样强行租用是不合理也不合法的,毕竟不是殖民时代了;另一方面,从国际关系来说,当毛泽东在莫斯科的时候,恰恰是美国决定要承认新中国、甚至把台湾让给中共的时候,以此来分裂中苏,这是美国的一个大战略,这明显是跟苏联对立的。美苏之间隔着这么大一个中国,如果中国是中立的,甚至可能是亲美的,对美国来讲本身就是一个战略性的胜利,所以丢个台湾有什么,这对美国是划算的。美国人明白,斯大林也明白,斯大林多聪明,美国杜鲁门宣言一说,艾奇逊一讲话,他当然就听明白了,所以不能让毛泽东空手回去,要是让毛泽东空手回去不就等于把中国推给美国了吗?所以他只能答应,但是答应了他又感觉吃亏太大,心有不甘,只要这个时候远东地区出现了紧张局面,这个协定就不用执行了,我把旅顺港还给你,你还得我请过来,因为你没海军没空军,后来果然就是这样。

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访问苏联期间,在莫斯科出席斯大林七十寿辰庆祝大会。(网上图片)

就此我们应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从外表上看,是一个对中国安全的保障,毛泽东从莫斯科回来后也说,签了这个条约我们心里就有底了,就不怕了,将来打起来背后有人撑腰。但是心里非常明白,因为毛泽东和斯大林之间没有信任关系,否则斯大林也不会在是否发动朝鲜战争这个问题上耍这么多心眼,瞒着毛泽东把金日成调来,商量好了之后让金日成去通知毛泽东,最后决定你来做,你说不打就不打,斯大林也是在考验毛泽东,你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份子听不听话,我是这个阵营的老大,你管亚洲革命,我管世界革命,你听不听我的。

当时美国是什么态度呢?虽然中国当时对于这方面的情报掌握得不是特别准确,但从现象也看得出来,美国不会打中国的。从6月到10月,几个月的时间里,美国飞机为什么只炸鸭绿江大桥的朝鲜那一半,不炸中国这一半?美国是有命令的,不能侵犯中国领土,说丹东落了炸弹被轰炸,那是误炸,美国飞机真要是想轰炸丹东,怎么可能4个月就落两颗炸弹,这个我专门采访过当时的丹东市委书记,也去丹东市档案馆看了档案,美国真正开始轰炸丹东市11月以后,也就是中国出兵以后,之前没有。

斯大林的试探和美国的做法,中共不明白吗?当然明白。但是毛泽东为什么坚持一定要出兵朝鲜?他最后考虑的不是军事问题,也不是安全问题,而是中苏关系,因为苏联这个时候需要中国出兵。如果朝鲜完蛋了,中国不出来顶着,等于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社会主义阵营大门洞开。从地图上看,北朝鲜如果让美国占着,那就和中国和苏联接壤,这个斯大林是非常忌讳的,他需要一个中间地带,一个缓冲区域。毛泽东非常明白斯大林的心思,如果这个时候中国能顶上,斯大林对中共对毛泽东的看法就不一样了。第一说明你有担当,第二你是负责任的,第三你听话听指挥。

丹东与朝鲜仅隔一条鸭绿江。(视觉中国)

香港01:朝鲜战争最后也确实起到了这样一个效果。

沈志华:对,这个反过来就看毛泽东的判断了,而且这里面有很大的冒险性。毛泽东担心的是,如果我去了苏联不给兜底怎么办?如果苏联真的不管,那中国真的很危险,所以这是斯大林和毛泽东两人之间的一种心理较量,一种对彼此心理的揣摩、判断,毛泽东的判断是对的。如果是我的话,至少会就此想到几个问题:其一,如果这个阵地丢了对苏联安全是有危险的,这是从实际情况看;其二,从世界影响看,你是社会主义老大,苏联是世界革命的大本营,朝鲜战争爆发了,中国都敢顶上去你不敢,那他的地位就完了。所以毛泽东把这些问题都想过后,才决定打不过美国也得去,最重要的是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斯大林就恢复了对中共和毛泽东的信任,他就可以把后面的事担当起来。

果不其然,你看后来结果,中国去不去最后一个关节点,就是苏联不出空军了,要去你们自己去,我们不去了,这是17日周恩来带回来的消息。结果中国19日出兵,25日跟美国打起来,28日斯大林就下令,苏联空军立刻出动,越过鸭绿江直接打击美军,第一战就打下两架飞机,跟着后面的主战场都是苏联打的。不仅是战场上,后来的经济援助等,包括顾问、专家、贷款、一五计划、50个援建项目的落定等,都是在这个时候。

香港01:这样的话,中国就彻底跟苏联绑在了一起,彻底得罪了美国和西方世界。

沈志华:这是作为一个当权者和领导者主要需要考虑的方面,这个时候中国已经加入了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那我们反问:毛泽东有没有想过跟着美国走,不跟苏联走?想过。1944年到1945年年初的时候,毛泽东确实想过,而且说得非常直白,说美国不但经济发达,政治制度也很先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中国共产党现在所做的一切没有一件是美国企业家不能接受的,我们实行的政策不是社会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是允许私人资本的。类似的话说了很多,可惜那个时候,美国右倾势力擡头,再加上美国大选,很多报告没送上去,大使馆给国务院发了这些谈话记录,但没有引起重视。

朝鲜7月27日晚上举行阅兵,纪念朝鲜战争结束70周年,期间展示多款导弹等军备。(朝中社/Reuters)

香港01:历史总是充满各种偶然性,美国的内政影响了中国的选择。

沈志华:对,这个时机把握非常重要,不过虽然中国靠向苏联了,但斯大林对毛泽东还是不放心,他一直搞不清楚毛泽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老问米高扬、莫洛托夫这个问题。后来改变斯大林看法的,主要是朝鲜战争。对此毛泽东自己有体会,周恩来也有体会,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尤金起了很大的作用。尤金是斯大林派到毛泽东身边的一个观察员,任务主要是帮忙他修改毛泽东俄文版的内容、文字,尤金写给斯大林的报告非常重要,我看他写了好几个,里面说毛泽东确实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读了不少马列著作等等。所以后来斯大林对毛泽东改变了看法,也改变了对华政策。这对中国共产党这一新生革命政权能够在中国大地立住脚,发挥了最根本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中国出兵,中苏之间的信任关系就建立不起来,信任关系建立不起来,苏联就不会真心真意帮助中国。真出了事,可能很快就把中国丢弃了,就像丢弃朝鲜一样,斯大林是做得出来的。伊朗民主党、库尔德民主党,不就是斯大林扶起来的吗,后来说扔就扔了。斯大林特别现实主义,也特别机会主义,没什么理想和原则。我想这一点毛泽东是很清楚的,毕竟大部分政治家都是这样。

但是不是可以就此说,中美关系是因为朝鲜战争而变坏了呢?不能。因为中国跟美国的关系不是因为朝鲜战争坏的,而是之前就坏了。美国对中共的看法,是从现实政治出发的。1949年发生了三件事:苏联8月份爆发原子弹,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苏同盟条约签订。所以从1950年2月份开始,美国就在制定新的战略,到4月25日出台了,国家安全委员会68号文,这份文件已经把中国和苏联同等对待了。不是朝鲜不出兵就拿你当朋友,没这回事,且不说从1945年以后,美国一直是右翼势力掌权,之所以有些问题有争论、有调节,是因为美国的决策都是从现实利益出发的,是看怎么对美国最有利。所以中苏同盟条约签订后,在美国看来想拉拢中国没戏了,只能等着,等中苏之间闹翻。

1950年,苏联莫斯科,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在中苏结盟条约上签字。(VCG)

香港01:后来还真的闹翻了。

沈志华:那是后话了,你说当时如果中国不出兵,就能维持跟美国的关系吗?

香港01:也不一定。

沈志华:不是不一定,是不可能。

香港01:今天回头看,朝鲜战争除了是一场立国之战,还有怎样的副作用?

沈志华:正如我们前面谈的,毛泽东出兵朝鲜有很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表现出主动,赢得苏联的信任,才能在社会主义阵营里站住脚,国际生存环境才能改变,政权才能稳定,朝鲜战争之后,这些目的确实都达到了。但同时也产生了副作用,任何事情都是两方面的,这里的副作用恰恰就是正作用带来的。

首先是整个国际格局的变化,朝鲜战争导致冷战两极结构不可逆转,这是没有人想到的事情。我们一般说美苏开始对抗是在1947年,美国出台了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国要进入欧洲了,但这个时候并没有真的进入,更准确说只是美元进入了欧洲,人并没去。这也意味着,美国跟苏联当时没有地缘政治的接触和交集,没有直接矛盾。后来发生了什么?捷克政变。这一政变现在证据还不是很充分,但很显然是苏联在背后策动的。捷克政变后,一盘散沙的欧洲就团结起来了,布鲁塞尔协定签字,没有美国参加。

紧接着是封锁柏林。我接下来想写一篇《封锁柏林》,封锁柏林其实是美苏经济冷战的序幕,这是我的定义。美苏开始直接发生利益冲突了,当然是在第三国,是在德国。封锁柏林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北约的成立,美国人就来了,而且扩大了。但这个时候的北约,还是一个政治组织而不是军事组织,美国的军事力量并没有到欧洲,朝鲜战争的发生,直接结果之一就是北约军事化,美国把大量的钱砸向北约了,大量的国防费用激增,全国动员,使得冷战不可逆转、没有退路了。再后来,就是美日同盟、美韩同盟、澳新美条约、东南亚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两个阵营军事对抗的局面出现了。

《冷战恋曲》剧照。(资料图片)

后来斯大林死了,苏联真的想退,搞和平共处,美国理都不理,车已经停不下来了,结果美国反而把德国拉进了北约,都到这份上了,只能成立华约了。苏联其实知道,这么对峙下去对苏联是不利的,毕竟20世纪就是美国的世纪,苏联玩不过,斯大林心里很明白。其实斯大林的很多做法,并不是直接针对美国的,比如朝鲜战争,他没想到美国会这么大反应,斯大林事先得到的情报是美国不干预,结果后来美国变了,他又不知道,斯大林要是知道他可能就重新考虑这个问题了。

第二个比较重要的是苏联对中国的援助。苏联的援助固然对新中国的恢复、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同时带来了另一个作用,就是让中国的经济体制走上了苏联的道路。钱是人家的,技术是人家的,规章制度是人家的,又有苏联顾问和专家来中国手把手地教,可不就是苏联体制的翻版吗?中国就是这么走进苏联体制的。苏联体制既不适合中国,也不适合苏联。苏联经济体制建立在一五计划和工业化初期的时候,正是西方没落的大萧条时期,斯大林模式确实有成绩,毕竟这种体制是高度集权的,国家可以调配一切,集中力量办大事,显示出了明显的制度优势。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制度显然是不行的,长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靠的是内在的动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