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创楼花修水库 霍启文:爷爷霍英东不为赚钱只为证华人力量

撰文: 郑宁 林芷莹 蔡苡柔
出版:更新:

作为香港商界的传奇人物,霍英东先生一直以其爱国爱港的赤忱之心、杰出的商业才华和慷慨的慈善精神获得民众的尊敬。1923年5月10日,霍英东出生于香港原住民蜑家艇户。伴随著香港从一个小渔港发展成为璀璨的东方明珠,霍英东也从水上孩子成长为一代商界巨贾。

在同代香港华商中,出身贫苦的霍英东可谓白手起家,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他首创楼花及分层销售,引领香港地产迈入新的时代。此外,他还团结华商成立了香港地产建设商会,提升华人在香港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1997年回归时,霍英东先生全力支持香港回归祖国,并坚定拥护“一国两制”。他对香港社会的繁荣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为日后香港与内地的交流合作搭建起坚实的桥梁。

霍英东先生之孙、霍英东集团副总裁霍启文在谈论爷爷在香港奋斗的故事时深感敬佩和感慨。他也坚定地说,他与爷爷目标一致,就是要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白手起家 买下战后物资攒下第一桶金

霍英东12岁时,因其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香港皇仁书院。然而,由于香港被日军占领,霍英东只能被迫停学。霍启文说,从那时起,爷爷就开始走向社会并学习如何经商。“爷爷干过苦力、当过打铁工、扛过粮袋。一次,他搬一个大油桶,由于体力不支,油桶从半空掉下将一个手指压残。后来在亲友的支持下,凑钱开了一家杂货店,爷爷第一次当上了老板。”

1945年日本战败,日占结束。有一天,霍英东在报纸上经常看到港英政府将战后物资进行拍卖的通告,那时看懂报纸的人不多,他利用在皇仁书院学过的英文优势,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赚钱机会。

香港皇仁书院是香港第一所官立中学。(网络资源图)

一次,他看中一部轮船机器拍卖招标,就向家人借了点钱参加投标,没想到真中了标,港府部门通知他带上1.8万元提货,那时候1.8万元对于霍英东来说是笔巨款,哪里拿得出来?但他知道这批机器的价值,并没有放弃,到处找人借钱,却没想到最后竟然被一位识货人以4万元直接买下。

霍启文说,爷爷在这次买卖中赚取了2万多块钱“当时爷爷只有22岁”,这是霍英东的第一个项目,也是他赚到的第一桶金。在讲述爷爷白手起家的创业经历时,霍启文说:“机遇到处都有,就看你够不够主动。”

辛勤积累资本 “每一分都放在有意义的地方”

此后,霍英东继续从事水上运输的老本行,同时在东沙岛出海打捞海草以供应药商。抗美援朝期间,他冒著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全面“禁运”以及港英当局武力“缉私”的巨大风险,为新中国运送大量的急需物资。年轻的霍英东用自己的冒险精神和辛勤劳动积累了一定的资本。

霍启文称,六十年代初,香港有报刊登载爷爷这段经历文章时,曾以“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和“英雄莫问出处,奇迹在于人为”这两句古语形容爷爷,这也是对爷爷早年创业比较恰当的评价。同时,爷爷把每一分赚来的钱都放在有意义的地方。

1992年,本港大孖沙于广州市经济技术合作项目介绍会聚头。(图片取自:《吕志和传》,右起为吕志和、李嘉诚、霍英东、黎子流及李兆基)

发展地产生意 开创楼花和分层售卖的地产先河

在1950年代,霍英东成立了立信置业公司,以280万港币的价格购得利氏家族在铜锣湾的使馆大厦,并以130万购入旁边的地皮,于1955年建成当时全港最高的建筑物“蟾宫大厦”。然而,霍英东并未就此止步,他为了让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住所、活跃楼市,开创了全球罕见的“买卖楼花”和“分层销售”这一革命性方案。

霍启文表示:“在那个只能买地皮或整栋建筑出售的年代,香港人口持续增加,解决普通民众的住房问题至关重要。”然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购买地皮代价过高,而且在港英政府的管控下难以开设银行帐户,无法获得贷款。因此,霍英东提出了“买卖楼花”和“分层销售”的创新概念,通过预缴部分订金,即可有机会成为“业主”,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

除了这些创新概念,霍英东还为自己的楼宇编制了“售楼说明书”,帮助广大市民更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住房。这个创举被广泛效仿,至今仍然成为全球房地产行业通用的经营手法。

霍启文说,“爷爷创新精神值得我学习。”也正是以上这些全新的经营方法实施,给原本冷清和沉闷的香港地产行业注入活力,使香港房地产快速进入黄金期,从而推动香港经济繁荣。当然也令霍英东的财富急剧增长,成功跻身香港富豪的行列。

团结华商 成立香港地产建设商会

正所谓“树大招风”。霍英东的成功引起当时香港部分人员的忌惮,而且他与中国大陆有著亲密的关系,特别是曾经抗美援朝为内地运送急需物资的经历,使他的生意经常遭受到港英当局的种种刁难和打压。

霍启文介绍说,1965年,港英政府公开招标拍卖海军船坞地皮,然而由于当时香港正经历著“银行风潮”,地产市场一片动荡,所以只有爷爷霍英东一人公开投标。然而,港英政府看到地皮乏人问津,便宣布取消招标。

第一届香港地产建设商会成员合照,霍英东(右6)与何鸿燊(右5)相邻而坐。(受访者供图)

受到港英政府的打压,霍英东认为华商需要扩大影响力,并抵抗受到歧视的现状,这需要“团结一致”。霍启文称,爷爷霍英东于1965年发起成立了“香港地产建设商会”,他说:“爷爷希望华人能够团结一致,抵抗经济不稳定带来的风险,以谋求共同发展和促进香港房地产业市场走出低迷,重新走向繁荣。”

霍英东被推举为香港地产建设商会的首任会长。当时有300多个华商加入了该商会,几乎包括了香港所有的大建筑商和地产公司。在成立大会和就职典礼上,霍英东向全港的华商提出了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

香港地产行业有义务和责任,使本港市民将省俭积蓄所得,自购屋宇,达到住者有其屋,使大家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霍英东(香港地产建设商会就职演说)

霍启文感叹道,“爷爷在那个时候就提出了住者有其屋,这是何等的境界!”

从扛沙石到沙石最大供应商——霍英东在港大兴市政建设

霍启文回忆道,爷爷年轻时在码头打工扛沙石,后来逐渐积攒,创办淘沙公司“有荣有限公司”,成为水上工程的承包商,从被雇佣变成雇佣他人。霍英东的“有荣”自5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从事香港填海造地等许多市政工程,对香港的基础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城市的建设、道路修建和填海工程都离不开“沙”。然而,被称为香港“海沙大王”的霍英东却表示,将沙卖给政府并不是赚钱的生意,甚至可能会亏本。不过,他认为,香港能够依靠自己供应的沙石,在短时间内建起高楼大厦,是一种满足感和责任感。

那时候我们是最大的沙石供应商,所有的基础建设都与沙石有关。 在60年代,他还建造了全亚洲最大的海上淡水湖,也是香港最大的水库——船湾淡水湖。
——霍启文

谈到船湾淡水湖,霍启文提到了霍英东解决“湖内咸水倒灌”问题的智慧。爷爷曾说:“只要湖内的水位高于外面,就不会发生倒灌。”他以这么简单有效的方法解决了困难。

霍英东后来也曾说,过去,香港大型建筑工程都是给外国公司做的,华资公司很难与外资竞争。有荣公司能够成功竞投淡水湖三期工程,也开香港本土华资公司成功竞投重大工程之先河。淡水湖工程比原定时间提前了一年完工,大大缓解了香港用水紧张问题。

建天桥、修水库,填海造地......在香港的基建史上,霍英东的每次参与都是一次重要的。霍英东也曾表示,他的淘沙公司“有荣有限公司”从未停止对香港市政和海港工程的建设。

霍启文说,其实爷爷在淡水湖工程并没有赚钱,爷爷曾说“人到了某一阶段,是不讲赚钱的”,爷爷只是想证明自己,证明香港华资公司。

涉足澳门赌业 霍英东却将盈利全部捐献

一生从不喜欢赌博,甚至鲜少去澳门的霍英东,在1961年无意中与何鸿燊等华商合作,赢得竞标,获得了澳门赌牌。然而,霍启文指出,爷爷曾用“鬼使神差”四个字来解释自己为何介入澳门赌业。因为爷爷最不喜欢赌博。

霍英东与何鸿燊。(网络资源图)

“爷爷生活简朴,平时最喜欢吃的是番薯和芋头。他在澳门赚到的每一分钱都捐献出去了。”霍启文回忆道,爷爷霍英东曾自嘲说,“万顷良田一斗米,千间大厦半张床。我的胃还算不错的,但一顿饭也吃不完一斗米。做人要懂得,财富来自社会,应该回报于社会。”

2002年,霍英东宣布将自己在澳娱的27.7%股权捐赠给澳门霍英东基金会,用于推动澳门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的发展。

霍英东是最早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和建设的。他通过设立霍英东基金会、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霍英东体育基金会等形式,分别以独资、合资、捐赠等方式在全国兴建了数百个项目,总支出有百亿港元。他以慈善捐赠方式积极推动港澳和国家的教育、体育、医疗以及文化等事业发展。

除了捐赠助力体育、文化等项目外,霍英东自己亦非常热爱足球、网球等运动。(受访者供图)

有人统计,到他辞世时,他对社会慈善捐赠已经超过150亿港元。也有记者曾问他究竟捐了多少钱?他却不好意思地说:“我的捐款好比大海里的一滴水,作用是很小的,只是对国家的一份心意。”

支持香港回归 推动“一国两制”政策

生于斯,长于斯。霍英东在香港回归前夕发表了《回顾与展望——香港社会的变迁和前途》一文,表达了对中国政府和“一国两制”政策的支持,以及对香港前途的信心。

在香港回归前的时期,霍英东积极推动香港与内地的交流,带领团队前往内地考察投资,同时将内地的政策带到香港,倡导爱国爱港的理念,以促进港人对国家的了解和认同感。他的努力为香港顺利回归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未来的交流合作铺平了道路。

霍英东先生的“爱国至诚、爱港至深”的精神在香港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爱国商人,更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政治领袖。

2000年,抗美援朝胜利50周年纪念大会上,霍英东作为唯一一位港人被邀请坐上主席台。

他的故事和精神也不断激励著霍家后代,他们“薪火相传”将继续扮演香港与内地之间的桥梁角色,在当今,为建设大湾区,为香港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霍英东先生的“爱国至诚、爱港至深”的精神在香港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爱国商人,更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慈善家与社会活动家。他的故事和精神也不断激励著霍家后代,他们“薪火相传”将继续扮演香港与内地之间的桥梁角色,在当今,为建设大湾区,为香港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霍启文:我的目标是为大湾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01专访霍启文(香港01独家)

作为香港广州青年总会主席的霍启文,又作为家族一分子,受到祖父辈们的影响,一直以来积极促进两地的合作与交流。霍启文提到,他的目标与爷爷霍英东一脉相承,那就是为了南沙和整个大湾区的发展而努力。他相信“粤港澳大湾区”就是三地的融合,未来彼此之间的差异和障碍将愈来愈小。

霍启文指出,目前,香港政府积极推动内地人才的引进,为香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愈来愈多的香港青年前往内地生活和工作,这将进一步促进两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作为扎根香港,在广州工作的香港青年,对于香港和大湾区的未来,他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