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裁台独顽固分子不痛不痒? 从毛泽东绞索政策看习近平新布局
北京对台出手不断,继推出万余字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之后,东部战区又在美国参众议员快闪台湾之际,展开“多军兵种联合战备警巡和实战化演练”,还释出俯瞰澎湖列岛的影片。8月16日上午,陆方再以“中共中央台办发言人受权宣布”的形式,公布将萧美琴、顾立雄、蔡其昌、柯建铭、林飞帆、陈椒华、王定宇等人列为“台独”顽固分子,并实施制裁。
值得注意的是,有别于去(2021)年苏贞昌、游锡堃、吴钊燮等三人由“国台办发言人应询表示”的方式列为第一波“台独”顽固分子清单,此次由“中共中央台办发言人受权宣布”的名义发布,观察人士认为,该做法在层级上有所提升,体现了陆方的态度。
台湾方面“当事人”的反应毫不令人意外,与苏贞昌、吴钊燮入列时如出一辙。比如蔡其昌称“是我的光荣”、林飞帆则说“倍感光荣、继续努力”。时代力量发声明指出,“党主席陈椒华被中共点名,无疑是验证时力对自由民主的捍卫,这是时力光荣的印记”。陈椒华也透过影片表示,被中共列为台独顽固分子,十分荣幸,代表自己多年捍卫台湾主权、坚守民主价值的决心得到肯定,她会持续顽固地坚守“台独价值”。
“打而不登、断而不死”的绞索政策
从解放军围台军演开始,台湾舆论始终流传着一个说法,指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做法“无感”,有的揶揄北京是“纸老虎”,有的嘲讽大陆一系列动作“不痛不痒”。而台面上的政治人物则如上述,将之“捡枪捡炮”,转化为对内垫高政治身价的选举筹码。在两岸分裂分治的现状下,北京制裁“台独”顽固分子要如何“长臂管辖”到台湾身上?不少人质疑中国大陆对台强硬的举措,是否仅是一场“大内宣”。
类似的“难以理解”,其实在64年前的1958年金门炮战(台称“八二三炮战”)期间,也有人提出过,而且还是由大陆内部发出来的。曾经作为蒋介石亲信,在1949年国共和谈破裂后倒戈的张治中将军,当时对于中共迟迟不登陆金门很不理解,他认为要是做不到解放台湾,至少也应该拿下金门、马祖,“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毛泽东是如何回答“张治中之问”的?他提出了“打而不登、断而不死”的方针,亦即只打炮不登陆,封锁金门,断其后援,但不致困死。对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来说,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与中美实力对比下,他们要考虑的不只是在台湾的蒋介石政府,还需要盱衡美国的态度,美国究竟愿不愿意为了台湾与中共直接交战?
“打而不登,断而不死”方针涉及毛泽东更高层面的“绞索政策”战略,也就是不直接拿下金、马,把金、马留在蒋介石的手上,等于是套在台湾方面的“绞索”,也是套在美国脖子上的“绞索”。可以“打打停停,一时大打,一时小打”,紧紧握住“绞索”的另一端。
根据新华社原总编辑吴冷西的回忆,他如此转述毛泽东的构想:“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打炮,什么时候需要紧张一点就把绞索拉紧一点,什么时候需要缓和一下就把绞索放松一下,不死不活的吊在那里,可以作为对付美国人的一个手段。我们一打炮,蒋介石就要求美国人救援,美国人就紧张,担心蒋介石给他闯祸。”
武戏加文戏:既退却美国又宣示主权
“绞索政策”还有一项“一文一武”的要点,即“一手打炮、一手谈判”。在毛泽东看来,金门炮战不只是军事仗,更是一场政治仗。例如在国际舆论宣传上鲜明突出是美国制造台海紧张局势,还要形成这一场仗是“中国内政,任何外国不得干涉”的态势,强调“台湾及沿海岛屿是中国领土”。
因此可以看到,该年9月4日北京在周恩来的规划下发表《关于领海的声明》,宣布本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此规定适用于包括台湾及其周围各岛在内的一切中国领土,未经中国政府许可,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
毛泽东曾引《聊斋志异》当中一篇名为《青凤》的故事,意在表明“你不怕鬼,鬼也无可奈何”,既然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政府要用“战争边缘”(brinkmanship)政策来吓阻北京,那么“我们在另一个战争边缘,双方都在战争的边缘,都不越过这边缘。我们用战争边缘政策对付美国人的战争边缘政策。”
实际上收到的效果是,美国对护航国民党军舰产生了顾虑,同时牵制美台将台湾问题维持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下,还推动恢复了被美国单方面中断的中美大使级会谈。
北京顺势而为也在对台湾“切香肠”
将这段历史放进今日的形势来看,面对美国政客与民进党政府联手操作“台湾牌”,令台海进入到新的“战争边缘”局面,北京一连串“有武戏、又有文戏”的应对,从中看到了当年毛泽东“绞索政策”的影子。而且利用了中美与台海之间今非昔比的优势,以及实质启动统一进程的现实,扩大部署这一条新的“绞索”。
8月16日宣布新一波七人“台独”顽固分子,不应该仅仅将之视为单一事件,包括前一天(15日)东部战区的军演,也不仅仅只是针对美国联邦参议院亚太小组主席马基(Ed Markey)率团访台。而是美方以佩洛西(Nancy Pelosi,又译作裴洛西或波洛西)等政客为代表,进一步以具体行动挑动台海、挑战“一中”的局面展开之后,北京全盘布局的其中一环,既是因应,也是顺势而为。
这一段时间以来,除了军事上的大规模演训之外,北京对台开启多线战场。在经济战上,禁百家台食品厂、千项产品暂停输陆;柑橘类水果、白带鱼、冻竹荚鱼暂停输入,天然砂暂停对台出口;台湾出口到大陆的产品包装必须标示“中国台湾”等。
在政治战上,拘传审查“涉嫌分裂国家犯罪、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杨智渊,后改为监视居住;点名“台湾民主基金会”、“国际合作发展基金会”,以及宣德能源、凌网科技、天亮医疗和天眼卫星科技等四家台企是“台独”顽固分子关联机构,并予以封杀;发布《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以“台湾特别行政区”的终局安排作为谈判呼唤。
在外交战上,暂停中美八项合作,取消中日外长会谈等等。
美国挟着“台湾牌”在台海“切香肠”,看得出来,北京也在“切香肠”,顺着形势一步步堆高对台湾的缩紧。无论台湾认不认同、接不接受,北京新的“绞索政策”,打破了台湾认知的“台海中线”、“领空领海”等防线,强化并推进了对于台湾的主权宣示,国际上纵有谴责,却无实质“援台”,美国方面对台湾的“支持”,只在军演暂消的空档才“现身”。
换句话说,64年前北京能做到的,在于把“绞索”套在金门。64年后,这条“打而不登、断而不死”的新“绞索”,恐怕已直接越过“海峡天险”,套在了台湾身上,“什么时候需要紧张一点就把绞索拉紧一点,什么时候需要缓和一下就把绞索放松一下”。
至于台湾社会“有感”或“无感”,并非北京所在意的,实际温度的高低,美国和民进党政府没说出口的感受才是真实的。《香港01》记者了解到,一位台湾资深两岸事务专家私下坦言,北京对台从工具箱一招接着一招出手,不能说是“不痛不痒”,而“应似螺丝越旋越紧,直到断气,至少制造恐怖压力和气氛”。当脖子“有感”之时,也意味着这条“绞索”已越收越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