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囤菜抢货 国际关注将沦为“第二个上海”?北京疫情三点观察

撰文: 林犀
出版:更新:

4月22日至5月6日北京累计报告超过600例新冠肺炎确诊者。这个数量放在动辄日增上千,甚至是数10万的地区中,或许不值一提。但因为是全球唯一仍然坚持动态清零的地方,且上海防疫的各种缺失透露在全球媒体中,此刻外界的眼睛,都在盯著北京。

许多媒体都在观察北京是否会成为第2个上海、还是能“守得住”?就连中国大陆内部也都在盯著北京此次的防疫。现在大陆社会对于防疫模式分成两派,且尖锐对立。若连一直被视为“天子脚下”的北京,都产生了防疫乱象,那么民间对于动态清零的信心会更降低。

在看北京防疫时,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是北京现阶段的防疫到底是什么?第二是北京和上海有什么同与不同。第三是,当前大陆民意对于动态清零的想法与纠结。

2022年5月1日,男孩身穿清代服饰,在故宫博物馆外完成检测。(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北京现在的防疫情况

在北京疫情一开始的时候,一度出现了物资抢购潮,那时,多个地区的超市蔬菜鸡蛋等,一度被一扫而空,但这个现象并没有维持几天。当前北京并没有出现物资缺乏的情况,民众抱怨比较多的是健康码的弹窗问题。(若健康码弹窗则不能去任何公众场所,必须得再去核酸,因此部分人受到健康码弹窗影响)。

而在部分有确诊者,或密切接触者而被封锁的小区中,若该楼无确诊可订外卖拿外卖,若有确诊者的楼则是每日物资配送。目前尚未听闻有物资配送的问题,比较多人抱怨的是如居委会的电话打不通,不知道具体隔离到何时等等。

在整体上面对变异病毒,北京此次无疑是管控严格的。但是可以看出尽量想维持人民的正常生活,比如,朝阳区整区域居家办公,但除了少数的小区被管制,不然多数人可自由出门散步。但是不论是公交地铁上的人,还是上街的人潮都明显少了许多。电影院健身房等公共场合许多关闭,对于商贩等民生经济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2022年5月4日,北京市民到一个购物区接受检测前,先轮候扫描健康码。(Getty Images)

北京和上海

北京和上海是中国城市中在国际媒体上的能见度最高的,而北京作为政治中心,也无疑比上海更为敏感。这使得住在北京的人,在心态上,固然与上海人民有少数相同,但是,还是完全不一样的。

首先是面对疫情开始的时候,北京也出现了大量囤购物资的现象,这个心态,固然有“大家以前也不认为上海会这样,谁知道搞成这样”的成分,但在心底上住在北京的人也并不认为会真的跟上海一样。整个物资抢购潮也就维持了两天左右,且不少人一笑置之,甚至用来开玩笑。比如“上海人在封城中等物资,北京人在物资中等封城”这种互联网顺口溜。

上海在中国大陆更城市中的特殊性是非常强的,基于历史因素,上海一直被视为自治性比较强,而且非常不像中国的中国城市。同为商业城市,这一次深圳的管控方式就明显与上海不同,一开始深圳就遵循中央进行了很强力的封城政策。而上海一直在疫情这两年多中摸索自己的防疫方式。

2022年5月5日,餐厅职员分发外卖予顾客。北京市自5月1日起全市食肆禁堂食。(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而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北京的基层公务员数量、基层公务员的动员能力,乃至于整个政治生态等都与上海截然不同。因此同样是奉行动态清零政策,上海和北京,深圳和上海,都会出现不一样的情况。外界在观察中国时,很容易忽略中国一线城市都具备完全不同的特质、治理方法与政治生态。

一旦疫情大规模爆发,出现医疗挤兑,出现非常多急症患者无法就医的次伤害,这是难以避免的,不论哪个城市都会发生。也都会产生地方官员因为想保住乌纱帽,而让防疫政策不人性的情况。

但今天北京的观察点是,北京是否能有效阻断此次疫情的传播,不让确诊人数急剧增加?拥有如此多基层公务员与动员能力的北京,是否能够有效防止各种防疫乱象?

若北京后期也出现确诊人数不断增加,就算严格管控也阻拦不住传播、或是物资配送和人民就医出现问题的情况,那么对大陆中央的动态清零政策将会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

北京女子尝试隔着围栏分辨自己的货物。(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动态清零,到底好不好?

对动态清零如何看?若这个问题问此刻的上海人民,大概十有八九破口大骂。若放在北京,可能6成的人赞同,4成的人反对。放在当前微博等大陆社交平台上,大概是五五波。

大陆社交媒体上针对动态清零与否的辩论越来越尖锐,大致上分成“好啊,就这样子继续封锁100年”,以及“反正共存之后,死的也不是你家爷爷奶奶”这两派。

先别争论死的是谁家的爷爷奶奶,以及到底要不要继续封锁千年,回归到疫情本身,不论是清零还是共存,基本全人类都有几个共识。第一是没有人想确诊。第二是也没有人想要自家的爷爷奶奶或是小孩子确诊。

2022年5月4日,男子读着被封地铁站外的告示,女子见车站被封即转身离开。(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第三是人们都想尽可能的正常生活,经济尽可能的正常运行。

共存派认为,这是病毒,并不单纯是人为力量可以控制,如果它持续存在清零不是一个能维持正常生活运行的好方式。而清零派则是认为一旦疫情扩散,按中国的人口数量来说必定死亡巨大,且大陆政府是有能力能够清零的,那么在这个条件下尽可能的完成清零,保住多数人的性命。

共存与清零不是两个极端,而是两派都在寻找一个能尽可能降低死亡、并维持社会经济的最好模式。两派都在找寻一个交叉点,而不是两个极端。

因此现阶段,北京若是此次疫情,再一次成功防止扩散了,那就会观察后续效果。如果这一次防止住之后,再隔一年半载,疫情才又一次起来,那么人们可能会认为可以忍受。但如果这一次防止住了,但8月又来一次、10月又来一次,那这样子的话,整个民生社会层面都会面临困难。

当下对“动态清零”有意见,多是对极端防疫措施提有意见,而不是希望放弃动态清零。(Getty Images)

不论如何经历过上海这一大波疫情,今年对于中国大陆而言会有防疫模式之争,会有社会与经济上的双双震荡,2022年并不会比2021年好过。归根结底,人们都想尽可能的恢复正常生活,大陆中央现在常说“争取以最小的防疫代价、获取最大的防疫效果”,这个不能再只是空话,而是持续研讨的长期方案。

如何降低防疫成本、降低人们因为防疫所面对的困难,会是更紧迫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