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范生”上海沦陷 “沪吹”破产?
3月14日,31省市区新增3,602例确诊病例,其中境内3,507例。
在新一轮疫情的冲击下,不管是曾经的落后分子如东北,还是被捧上“神坛”的上海、深圳等国际化大都市,都纷纷“中招”。
“由于发生突然,启动晚,病毒快,目前仍处于与病毒的并跑阶段,感到非常吃力。”
“精神导师”张文宏3月14日深夜在博文中坦承上海的应对非常吃力,这陡然让不少人又紧张起来。
据说,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上周五举行视频会议,高层言辞激烈地批评吉林某大学和东部某直辖市“精准防控”、创新防控政策“自以为是”,必须严守“动态清零”决不放松。
在此背景下,上海也不得不重新收起它引起自豪的“精准防控”,宣布从3月14日暂停全市客运站运营。
然而,这也引发了中国舆论场对“沪吹”的围剿战。
人们犹记得,2021年10月31日微信公众号“天下说法”发布的那篇文章《为何出京后回不了北京,陷入死循环》。该文讲述作者一个助理10月27日从北京出差去山西,预计次日返京,不料“就这么踏上了流浪之路”,“买了高铁票却进不了高铁站”,“市民热线12345、社区、12306以及能求助的电话,都打了无数遍,还是不行”,“最近没去过中高风险地区,打过疫苗,核酸阴性,行程码绿色,却回不了北京”。
人们也记得,2021年12月份,一千多万人口的西部重镇西安因为疫情封城,市民生活大乱,甚至出现病患遭医院拒诊而贻误就诊时间而死亡的事件,西安市政府防控措施遭全民抨击。
而相较之下,上海“从不搞全员核酸”,即使10月31日晚根据一份协查通报要对迪士尼三万多游客进行核酸检测,也能够组织得有条不紊,让人们记住那晚最美的烟火;而其利用技术手段精准锁定封控区域,甚至具体到一家位于静安区静安寺街道愚园路228号、面积仅20多平的奶茶店,更是引来无数“向上海学习、抄作业”的呼声。
《幸好我们还有上海!我一个外地人,是怎么变成“沪吹”的》一文说,“作为一个户口在外地,以及我的籍贯地曾经有过疫情的人,我深深地感激上海。因为它从来不曾因为疫情,而干扰、强制、胁迫我做过任何一件方便于他们管理的事情”。
“上海所呈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城市管理、社会心理、市民自律、商业文明,已经清晰地展现给我们,这个城市正在向世界超一流的方向迈进。”
然而,不过才两三个月的时间,风向骤变。当时的“沪吹”成为此刻的箭靶,“上海不是很牛吗?这次不是也沦陷了吗?”“沪吹和精准防控的牛皮吹破了……”
汹涌的浪潮变成了“黑上海”,甚至有声音指这是某些“差等生”的有意抹黑和攻击,是想借机翻盘,从“黑张文宏”到炒作上海医院互殴事件都是这样的套路。
自然,今天指责上海的言论当然不应该被视为一场蓄谋的反攻——上海这次本身就有“漏洞”,这是任何人也无法否认的事实。
当然指责也就到此为止吧。
其实,看看数据,上海防控究竟做得如何。面对这轮遍及27省市区的疫情反弹,上海本土病例有限,且多为已经采取防控措施后的无症状感染者转诊病例,这是宣告“精准防控”经验破产,还是反证了它的成功?不妨细细琢磨。
病毒入侵,抗生素最是立竿见影,广谱灭杀当然有效,但是其副作用不小,因为不够精准,必然伤及健康细胞。道理谁都懂,不需要解释。
当然,也很同意一句话:百年前,上海是东方小巴黎,对标的是世界级城市管理水平,如果有一天,它不再被拿来与这些城市进行比较,转而与内地城市进行比较了,而且它不仅比较还为那些人文管理之类的优势而沾沾自喜、自命不凡,那只能说明上海沉沦了!
归根结底,现在不是什么模式之争的时候,更加不是借以互相嘲讽、挖苦的时候。
经济与防疫本身就是高难度的平衡,任何致力于实现二者效益最大化的方式都应该得到肯定。我们不能一方面鼓励创新防控手段,另一方面又要求它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