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校北上.一|大片蓝海?中大广州生:广东人有钱但好学校争崩头

撰文: 陈进安
出版:更新:

广东早前发布《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以及明确将大力推动香港名校到粤合作办学,当中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都会大学皆被点名,事成后料可提供更多的升学渠道或选择予粤港两地的学生。
对此,《香港01》近期访问了来自广州、现于香港中文大学就读的阿旭,以及因家庭因素游走粤港两地,现于黄大仙区某名校就读中一的Kelly,冀从两个世代、两种背景,却又对粤港教育有着第一线体会的他们身上,了解“港校北上”的不同面向。
其中,作为高考的过来人,阿旭认为内地港校的设立明显能在短期内提升广东整体教育水平以及改善学生的就学选择;Kelly则依然投香港本身的教学模式一票,强调比起大湾区,更想与国际接轨。

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学术圈”矢在弦上

为推动大湾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合作发展,根据广东当局规划,到2025年将新建3至5所粤港澳合作办学机构,新设3至5所不具法人性质的合作办学机构和联合研究院,共建一批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广东高校招收港澳台侨学生规模比2020年增长20%等。

公开资料显示,是次获点名的香港院校已在多个大湾区城市筹建校园,它们分别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香港理工大学(佛山)、香港都会大学(肇庆)及香港大学(深圳),其中科大广州预料明年9月即可开学,首阶段目标为招收4000名研究生,毕业生均同拥科大学位;城大东莞则预计2023年正式开办课程,料收生6000人。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行政大楼与红色日晷效果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官网)

这意味在现有的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简称UIC)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上,几乎所有知名香港院校将来都会在大湾区办学。

当局并计划稳步扩大广东高校招收港澳台侨学生规模,实施广东高校招收香港副学位毕业生升读本科;加强粤港澳资历框架合作,探索粤港澳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以及推进粤港澳高校教师互相访学进修,共建共享教学和科研团队,探索教师、科研人员双聘或互聘制度,打造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学术圈”等。

教育与经济不成正比 港校乘隙而入?

正如UIC及中大深圳面向海内外招生,除了被认为为香港学生提供多一个升学渠道外,“港校北上”之于广东亦有其意义,今年来到香港就读中大文化研究硕士课程的广州人阿旭对此深有体会。

在他看来,GDP总量排行全国第一、人口逾1.2亿的广东虽然整体经济状况很好,然而其教育资源与经济实力并不相配,相对而言,广东学生分配到的内地较好大学的名额其实很少。

广东教育资源被指与经济实力并不相配,图为中山大学毕业生。(中新社/视觉中国)

内地自90年代相继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前者含义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后者则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著名高水准研究型大学而实施,两者后来都在2016被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双一流)。

然而,不论是211、985或双一流,入选的广东院校皆相当有限。在“双一流”中,仅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两校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与陕西、湖北、四川等省一样,相对地,北京有8间、上海有4间。

如果计算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数量对比则更加明显,北京共有21间院校入选、江苏有13间、上海有9间、湖北有5间,而广东则仅得3间。

考生众多,好学校却僧多粥少下,不论是本省还是外地的知名大学,对广东高考生而言均意味着你追我赶的激烈竞赛。根据2021年的数据,广东该年高考人数78.3万,而985院校的录取率仅为1.62%,排名全国20,落后浙江、江苏、湖北、山西、内蒙古、甘肃等。

阿旭直言,广东拥有的高等教育资源是不足的,除了考入名校难,另一方面更加造成老师与学生会相互“嫌弃”的现象。

他解释,由于高校数量少,省政府某种程度上会逼本省大学多分名额予本省学生,这就导致一些学校虽然收生多,但生源质量相对又未必是那么好,“所以老师经常会说为什么学生愈来愈差,这都是名额分配导致的”。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是是首家中国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创办的大学。(UIC官网)

凡此种种下,他认为纵使学费高昂(根据中大深圳2021年本科生自主招生简章,学费为每学年9.5万人民币),但港校开设于大湾区还是产生了一个重要的市场,恰好插入到广东经济与教育水准之间的“空隙”,导致许多经济条件本就不俗的广东人愿意作出这种投资,他身边就有不少相识的人于中大深圳等校求学,“粗糙点说就是广东人有钱,但广东的好学校实在太缺了”。

他认同当局让港校赴粤办校某程度上是一种短时间内提升广东整体教育水平的方法,因比起由零开始建立很多间像南方科技大学这般声誉的大学,直接让本已累积一定国际声誉的港校办学明显是一条捷径,以短时间内提供更多好的学校予广东学生选择,尤其是在连一间“双一流”院校都欠奉的深圳,会以财政支持更多来自各地的名校到当地办学,不限于内地港校,冀以此作为一种“速成”方法。

内地升学方兴未艾 港生忧分校为迎合改教学模式

由于双亲皆在大湾区,另一受访者Kelly对跨境上学并不陌生,对于将来升学亦别有一番体会。

据中国教育留学交流(香港)中心6月公布,今年52,131名文凭试考生中,有4783人报名了内地高校文凭试招生,较去年增长19.7%,在整体文凭试考生中占9.17%,较去年增加1.6%,两个数字都创10年新高。

随着“港校北上”蔚然成风,获取港校文凭又能拓展大湾区人脉,料成其中一项吸引之处。

近年来不少香港学生报名内地高校文凭试招生。(资料图片)

不过现已升读黄大仙区内一所名校的Kelly坦言,她还是更想在香港读大学,这是因为如果香港的大学在广东开了分校,分校一定也会迎合当地,在教材或教学方式做出修改,“我从小在香港读书,也许香港本身的教学模式更加适合我”。其次,英语环境也会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因英语是香港官方语言之一,公文、商务都使用英语,英文电视、广播也很普遍,拥有英语环境会令学习、运用英语更加高效、地道。

她进一步表示,跟内地读书相比,在香港升学会更多地与国际接轨,因香港是一个国际大都市,相比深圳,接触国际的历史更长,中学以后的教育也以英文为主要语言,而且考虑到日后工作,比起跟大湾区接轨,她本人亦更倾向于与国际接轨,“以我的现在的了解,大湾区的竞争较大,包容性也没有国际强,在我的印象里,大湾区只有在科技领域才有更多机会及受欢迎”。

本校分校各有千秋 考生各取所需?

阿旭亦认同内地港校这块牌子对毕业生的影响,与学生自己的生涯规划有直接关系。就他和其身边朋友看来,除非是港大等这般级数的大学,否则香港的学历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主要还是集中在大湾区,出了大湾区影响力便递减,就内地港校而言,最大的优势在于它们一方面享受了一部分香港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又与大湾区就业市场无缝接轨,并拥有更多且更便利的实习机会,尤其遇上疫情封关这种突发情况时就更加彰显,因此对于各地那些对香港教育感兴趣,又志在于大湾区发展的学生而言,内地港校确为首选。

适逢港府已向中央提交扩展“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IANG)至涵盖本港大学在大湾区所设分校的建议,探讨让大湾区香港分校的毕业生,都能与从香港的大学毕业的非本港学生一样享有一年的IANG签证,以鼓励大湾区青年专才到港就业。

阿旭指香港中大深圳在广东声誉颇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官网)

阿旭指这肯定会刺激内地港校的收生,惟他也提到直接在香港本校毕业的学生由于被认为是境外留学,属留学回国人员,故在上海等大城市落户享有政策优惠,因此还是要看具体政策配套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学校本身的名气、发展,例如在中大深圳及UIC之间,坊间至今仍是看高中大深圳一线。

此外,在内地港校就读还可保有对未来发展的弹性,阿旭表示,他了解到报考内地港校的人往往在高考时已决定将来再深造时即会向外发展,因此未来在内地港校就读本科的人享有既可在大湾区市场找工作,又在申请到香港或海外继续升学相对更有优势的弹性。

中大老师的眼界令阿旭印象深刻。(资料图片)

最后就香港本土的大学本身,阿旭认为其还是有不可取代的优势,指内地港校的规模与所得到的眼界,例如师生的多元化程度上依然会与香港本校差一截,以中大为例,学校整体所拥有的资源量、老师的眼界相比他以往在广州本地大学读本科时都大大提高,也有更多接触到世界各地、不限于华文世界的学术资源。

如果再有机会选一次,阿旭认为如是本科四年,内地港校确是不错的选择,毕竟香港的生活成本摆在眼前,但若谈深造,他还是更倾向于亲身来到香港,“肯定要出来看看的”。总括而言,阿旭表示内地港校的前景是不错的,但香港本土大学的既有优势并不会随着“港校北上”而失却,将来是选择港校或内地港校,完全取决于学生自身的追求及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