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台湾箭在弦上? 蔡英文“两国论”激不起政治涟漪的三个理由

撰文: 袁湘仁
出版:更新:

蔡英文在今(2021)年双十讲话首次提出两岸系“两国互不隶属”的表述,外界多半解读为新版“两国论”的登场。但与李登辉“特殊国与国关系”、陈水扁“一边一国”论提出时,北京和美国的应对与紧张相比,蔡英文版“两国论”显得更是雷声大雨点小,这一颗“震撼弹”除了在台湾政坛引爆话题之外,其威力很快地被两岸关系与地缘政治新格局给稀释、抵消掉了。

台湾有评论认为,蔡英文会在双十庆典的场合抛出“两国论”,肯定事前得到美国方面的首肯或者是默许,但美国官方至今仍未对蔡英文该说法做出回应,宛如“船过水无痕”。而北京方面,除了10月13日大陆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明确定调为“赤裸裸的‘两国论’”外,官方也无进一步的回应,在中国大陆舆论场的话题热度同样不高。

何以蔡英文“两国论”丢进情势严峻的台海之中,反而激不起太大的政治涟漪?或许可以从三个面向加以观察。

▼蔡英文抛“互不隶属”震撼弹,北京批“两国论”、国民党斥“违宪”:

首先是台湾内部的政治效应。蔡英文从此前“中华民国台湾”发展到当前“中华民国72年”的论述,让台独“寄生”在《中华民国宪法》身上更为紧密,有人认为是蔡英文试图寻求蓝绿的“和解共生”,透过“中华民国”的符号取得台湾内部最大的交集和共识。

但换个角度来想,曾经力主“这个国家”乃“流亡政府”蔡英文,反而在第二任期更加紧抱“中华民国”,其实真正反映出来的是台独已无路可走,从而只能在“邻国”、“台湾正名”或“72年新史观”上“嚼舌根”、大玩文字游戏。对此,蓝营的“违宪”批评、体制内独派“吐血”之说的小吵小闹,以及台湾各方评论家训诂式的析论,都令这一场游走在灰色地带的“咬文嚼字”尽显穷途末路之感。

▼蔡英文“中华民国72年”新史观,脱胎自其独创的“中华民国台湾”论:

+3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出两岸关系的性质已经起了根本的变化。与李登辉、陈水扁时代的“两国论”相比,蔡英文“两国论”出台的总体时机,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已经完全走到第一线,而两岸政治拉扯的比重则大幅度退缩,台湾对大陆官方一来一往式的喊话喧嚣,对于客观形势影响也可说是微乎其微。

极为明显的态势是,今日世界上重要政治力量对台海问题的表态,对话对象都已不是台湾的民进党政府,而是北京所摆出来的统一阵仗。换句话说,尽管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感到受威胁、有所反感,但北京毋庸置疑已经取得了台海的话语权和主导权,西方知识界和媒体圈各种“台海危机论”的前提,在于他们都已清楚地接收到北京实际吹响的“统一”集结号。

▼习近平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强调“实现统一”与“审判台独”,引现场掌声雷动:

+2

例如美国国务院虽多番表态美国对台湾的支持“坚若磐石”,甚至是拜登(Joe Biden)在媒体上宣称“防卫台湾”,都令民进党政府解读为“挺台”的重大讯号。但事实上,美国官方真正在意的,是中国在台海周边的各项动作,“挺台”的潜台词其实是“防中”、“遏中”,并不希望台海生事、而使得美国卷入一场世界最强两大经济体的空前战争。

又如普京(Vladimir Putin)近期对“武统”的表态,俄罗斯之所以在台海问题上扮演角色比重的不断上升,背后的关键仍是中美博弈以及北京启动统一进程所带来战略布局的催化和影响。简言之,无论是美国、欧洲或俄罗斯,其在台海日趋频繁出现的身影,原因在于他们眼里盯着的都是中国,而不是自我感觉良好的台湾。

再者,蔡英文“两国论”的发酵程度,同时还取决于北京的统一决心。不可否认的是,北京“统一台湾”已经是箭在弦上,今天无论是蔡英文政府在台独边缘玩火,抑或是“美台友好”、美台军事合作等等的一再宣示,都不可能改变或挫折北京的统一决心和使命感。蔡英文就算找到中美对弈的战略空隙而操弄越来越多的政治小动作,不只不会令北京退缩,反而可能因为踩到敏感红线,而加快了统一的脚步。

▼台海“火药库”一触即发,蔡英文政府国安官员多种表态:

+1

如今北京在台海问题上的战场只锁定在了“一中”和“统一”,任何大国想要借着“台湾牌”对北京发起政治攻势,也必然要在这两个议题上较劲。而在两岸关系已居于被动、弱势的台湾,民进党政府想对北京射出“两国论”的子弹,也必须面对威力更大的“一中”和“统一”阵势所吞噬。

蔡英文政府不是没有知觉,台湾国安局长陈明通所言“蔡总统任内不会发生战争”,或是台防长邱国正所称“不启战但每天备战”,看似强硬的背后,都流露出台海格局翻转之后的现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