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热”燃烧在5千公里外? 台湾蓝绿忧“喀布尔时刻”来临

撰文: 伍逸豪
出版:更新:

阿富汗与台湾距离5,279公里,但塔利班进驻首都喀布尔之后的阿富汗政局,仿如重演几十年前美国政军商民仓皇撤离越南西贡一幕,引起台湾不分蓝绿的集体关注。
台湾前一次对于国际局势陷入“狂热”,要属2020年特朗普(Donald Trump)与拜登(Joe Biden)之争,将之视为一场“中共同路人”殊死战;如今聚焦于“帝国坟场”阿富汗,更是对于台海情势焦虑的集体投射。

民进党立法院党团8月17日表示,把台湾跟阿富汗做类比非常不伦不类,这反而比较像国民党在大陆时期流亡及转进的样子。(中央社)

台湾舆论的“阿富汗热”,一如过往被根深柢固的蓝绿格局所镶嵌进去,形成了“一个阿富汗各自表述”的局面。亲蓝的风向可以归结为“今日阿富汗明日台湾”,例如赵少康称“阿富汗是台湾的前车之鉴”、质疑若解放军兵临城下“蔡英文要战还是逃?”而亲绿的风向则认为,台湾绝对不会是阿富汗,只要台湾发挥“民主价值”、美国一定不会放弃台湾,甚至嘲讽出逃的加尼(Ashraf Ghani)政府宛如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

很明显的,台湾无论蓝绿,其实关心的并不是阿富汗,而是自身的处境,以及与美国的关系,内心深处真正在意且指涉的终究是台海情势,不管乐观或悲观,眼里看的还是美国的一举一动。类似的国际投射,不只来自于阿富汗,台湾舆论也经常自比于巴勒斯坦,自怜于受到强邻的“欺负”;当前则将北京影射、想像为塔利班,并在内部互喷口水、将对方斥为加尼政权。

然而,就地缘权力关系而言,台湾蓝绿所忽略的是,他们寄予厚望的美国是同一个美国,这个美国在1949年的国共对决、在1975年的越战终局,抑或是加萨地区的巴以对抗、以及阿富汗变天,美国奉为圭臬的决策准则不是意识形态、而是美国国家利益。

赵少康感叹,台湾还能继续紧抱美国大腿,不知危之将至吗?并质疑蔡英文,如果被兵临城下的是台湾,会辞职走人还是拚到最后一支扫把? (吴逸骅/多维新闻)

台湾蓝绿在阿富汗问题上很快又陷入了两种论述对阵,各自光谱的侧翼纷纷提枪厮杀,看似泾渭分明,但究其本质,依然是殊途同归。绿的一方强调台湾“抗中保台”的体质强健,一定能抵挡住“中共入侵”,并且深信“理念相近”的美国不可能坐视不管;蓝的一方或许经历过1949年决战时刻美国的背弃,对美国抱持怀疑,但还是寄希望于美国、惶恐于美国再次“出术”。

也就是说,蓝绿关切阿富汗,真正在意的是美军最后的粗暴撤离,这才是“台湾是不是阿富汗”这场政治口水战的终极关怀,一方“坚信”、另一方“希望”不会在台湾上演。所以台湾各路关于阿富汗情势的说法、梗图,其实都是作为支撑美国必会援台这个“信念”的“自我鼓舞”。

事实上,就算民进党大加讪笑国民党“流亡”台湾像是加尼政权失去人民支持,却难掩台湾问题本身就是国共内战的延续,是在台湾的国民党与民进党的“共业”,“没有人是局外人”。今天与其拿着阿富汗来攻击政敌,不如好好重读1949年前夕的国共战史,更接地气、也更符合两岸的历史与现实脉络。

8月16日,美国士兵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国际机场站岗,并将枪口对向想要搭机逃离的阿富汗民众。(AP)

当年国民党全面溃亡之后,美国知识界兴起了“美国为何丢掉中国”的问题意识,70多年后的今天,美国知识界换了一种问法:“美国会不会输给中国”。同样的,70多年前在大决战时刻的国民党蒋介石政府,把美国作为孤注一掷的寄托,还派了宋美龄二度赴美求援,最终换得的却是美国的收手;尽管1950年韩战救了在台湾的蒋介石,但1958年金门砲战期间,面对来自中共的砲弹,美军舰也选择了“掉头”。如今,面对台海冲突一触即发的高度风险,蓝绿都像是挫败的蒋介石的忠实信徒,依旧焦躁被动地等待着美国给出的答案,对美国的信任“不离不弃”。

蓝绿都在发问,如果中共发起“武统”,美国到底会怎么做?这个问题的答案,台湾蓝绿说的都不算,能够回答的只有美国本身。但阿富汗局势映照出台湾蓝绿对美国的“有志一同”,确实很有当年蒋介石心境的既视感。历史当然没有如果,但历史是能有所教训的,远在中亚的阿富汗、以及近在咫尺的蒋介石,都用自身的悲剧示范了“晒冷”美国的代价。在台海山雨欲来之际,台湾能做的,远远比“相信美国”来得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