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称选手沦“拿牌机器”:中国队夺金居冠引发谁的焦虑?
东京奥运方面,截至8月7日上午,中国队拿下36面金牌,居世界第一。不过面对这种现况,国际舆论也再次出现不少讨论,评价中国运动员“机器式”的夺牌热情。
7月29日,美媒《纽约时报》刊出一则报道《不惜一切代价:奥运金牌背后的中国体育举国体制》,指中国运动员是“夺牌机器”,牺牲自己的前途成就国家荣耀,且中国政府更瞄准西方投资不足的特定项目,例如女子举重项目,以攫取更多金牌,并指中国拿牌项目都是一些“机械性”的项目,而非“需要多个运动员不可预测的互动项目”。
该报道还称,中国的体育体制生根于“苏联模式”,靠国家将数万名儿童物色出来,送进2,000多所政府经办的体育学校进行全日制训练;那些被淘汰下来的运动员,生活往往很艰难,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低,身体受了伤害,在体育系统之外几乎没有就业前景。
可以说,《纽时》整篇报道都着力于将一个个“中国运动员”和培育他们的“国家”对立,语带夸张地称“一面巨大的中国国旗”提醒着这些运动员,“他们有责任为国争光,而不是为自己。”
不只西方,台湾舆论中也充斥着中国“压迫”自家运动员的想像,认为中国队选手输了会“被抓去劳改”。例如,奥运女子55公斤级举重项目中,中国队选手廖秋云遭到菲律宾选手迪亚兹(Hidilyn Diaz)击败拿下银牌,就有台湾脸书(Facebook)专页“抢救台湾行动联盟”制图讽刺领奖时的廖秋云面无表情“不知怎了”,许多台网友笑问“中共派出的是僵尸队吗?”还有网友指在中国队没拿金牌,“是不是会被抓去劳改”或“被小粉红出征”。
在乒乓球混双决赛中,中国组合许昕和刘诗雯输给日本组合水谷隼和伊藤美诚后,也有台湾网友笑说,“他们要被抓去劳改”;而当中国羽球男双“双塔”李俊慧和刘雨辰在决赛败给中华台北队的王齐麟和李洋,台湾媒体也密切关注大陆网友“网暴”自家运动员的情况。在台湾舆论眼中,似乎只要中国运动员没有拿金牌,下场就是被自己的国家遗弃迫害,不是被“劳改”、就是被中国网民出征。(点击全文)
然而当中国队选手赢了比赛时,台湾舆论又换成另一副口吻,指他们是接受魔鬼训练的“机器人”,破坏了运动的美感。例如8月1日的羽球女单决赛,中国队选手陈雨菲力压中华台北选手戴资颖拿下金牌,有台湾“羽球专家”就在脸书发文称戴资颖和陈雨菲的比赛是“人与机器人的最终对决”,指陈雨菲是中国训练出来的“一台打败戴资颖的机器”,还说虽然陈雨菲的风格在赢球上很有效率,但是“真的很破坏观赏体验”、“让女单走向了无聊的年代”,还自我安慰“人类仍然打出风采”云云。
还有台网友提到,看陈雨菲打球,让他想到“过去苏联未解体之前的古典音乐家”,指其“必定曾经在球场上,千次、万次,以最笨却最紥实的方式,分析、练习如何以最完美有效的方法,去接小戴所有角度最刁钻的攻击球。”并称戴资颖虽然输了,但相信陈雨菲也会将她视为冠军。
总而言之,不论是西方媒体还是台湾舆论,在观看中国在奥运赛场的表现时,都带着一种奇怪的冷战心态,将奥运比赛的较量上升到“西方自由民主体制”和“中国共产体制”的对抗,并将其简化为前者比较能实现运动员的个人成就和自由发展,而后者则屡屡伤害运动员的身心等等。
然而大量例子显示,西方和台湾这种想像很显然与现实不符的。要说奥运选手背负夺牌压力,美国体操天后比拉丝(Simone Biles)日前因为心理压力退赛,就证明这种压力不分国别;要说中国选手若不“夺金”则不被国家接受,本届奥运突破亚洲田径百米纪录的苏炳添,则用第六名的决赛成绩换来官方和民间的热烈赞赏;要说大陆网民检讨和批评运动员,也是被过度放大的现象,大陆官媒不断称“胜负乃常事”、“少一些苛责,多几分理解”,许多大陆网民也都以支持自家运动员为主。
至于中国瞄准西方不重视的特定“机械性”项目拿牌,这种视角对特定运动项目和运动员无疑也都是不公平的。事实上,台湾此次斩获奖牌的很多项目如举重、乒乓球、体操等项目也都和大陆重叠,且不是只有西方擅长的运动才算是运动。至于将中国运动员想像成“苏联式的机器”,输了就要“劳改”,更是一种彻底脱离现实的冷战狂想,亦充满偏见和居高临下的心态。
西方媒体和台湾展现出的偏狭眼光,归根到底都是对中国在体育乃至各方面赶超西方世界的不适应症和焦虑感;或许,西方和台湾是该借由奥运理解世界趋势“东升西降”,对待中国崛起不该仅以酸葡萄心理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