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美、两岸及台港环环相扣 台湾前涉港官员:还算不上死局
2011年7月15日,台湾驻港机构从“中华旅行社”更名为“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然而,2021年7月底,台湾驻港办最后一名驻派官员签证将到期,在“一中承诺书”面前,只能返台。针对台驻港办协商更名过程、官员归零的影响等问题,多维新闻访问了当时台湾陆委会第一线谈判人员与官员。
访问内容稍经编辑后转载于《香港01》。
互为表里 两岸回暖带动台港改善
马英九时期,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两岸大交流、大开放,双方关系有显着改善。台陆委会2010年成立“台港经济文化合作策进会”(简称“台港策进会”),港府也相应成立“港台经济文化合作协进会”(简称“港台协进会”),担任类似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的“官方白手套”角色。而首要推动的磋商就是“中华旅行社”更名与互设办事处一事。
针对当时有哪些背景与助力促使“小两会”平台出现,推动台港关系改善,并互设办事处,当时参与第一线谈判的台湾官员接受多维新闻访问时指出,台港关系与两岸互动是互为表里,当时两岸关系显着和缓改善,也就带动台港关系正面发展。而台港关系的突破,“个人猜测一定跟大陆有关,以港府官员的公务员心态,大陆没有点头或暗示,港府绝不敢做这个”。
换文有共识 不公开因文字出入
关于蔡英文政府此前不断痛批港府要求台湾驻派人员签署“一中承诺书”是违反“2011年换文内容”,但又说内容“不能公开”。
对此,该名官员指出,不能公开的原因,台政府一定有其理由。但从2010年初开始,到2011年6月间达成协议,大家都是采取务实态度,要的是实质关系的改善跟便利,同时,台政府尊严不能受到损害,否则过不了立法院那一关;也不能提出让港府不能接受的政治条件,毕竟港府要跟北京汇报。“现在看看当时的安排,确实都有达到”。
该名官员也提到,当时并没有双方碰头签字的公开仪式,长时间的协商过程,都是默默进行,没有对外公开,直到2011年6月多双方签字换文,月底才由时任台湾陆委会主委赖幸媛公布。“通常谈判越没有仪式,成果越丰硕;仪式越大,实质内容往往空泛”。
该名官员说,双方换文不是“乱传己方想要的内容”,都必须事先给彼此看过;双方要传之前,都是有互信的,知道彼此怎么写。
前台湾陆委会主委赖幸媛办公室主任施威全接受多维新闻采访时也表示,以海基会与海协会协商惯例来推论,有时候工作会议记录不公开,是因为双方虽有共识,但彼此记录的文字会有出入,做有利于己方的诠释,双方都不会否认,但若公布文字,就会对彼此形成压力。但这并不代表不一致,本来协商就是有留下各自诠释空间,才能达成。
港府在台设办要求“越不官方越好”
聊到谈判过程中的波折,该名官员则表示,“只要牵涉到政治性的,就比较讨厌,谈比较多”。例如中华旅行社改名,当时港府一开始是不太同意的;而香港对在台设办一开始希望“越不官方越好”,“港府说,给我个贸易公司名称也ok,只要能设处就行,但我(台)方不同意”。
据悉,当时换文更名后,港府取消台湾派驻机构员额限制,并同意提供台驻港机构及人员各项执行业务上之相关便利礼遇措施,且能依业务需要直接与港府对口部门联系。
2011年更名后台湾首任驻港代表朱曦接受多维新闻采访时就表示,更名的好处很大,中华旅行社时期,台港官方关系的互动非常困难,交涉事务要透过关系约出来吃饭沟通,非常不方便。更名后,可直接接触港府相关单位,顺畅很多、帮助非常大。
同时,朱曦表示,台港“小两会”下设经济、文化委员会,每年固定联席会议,双方都会讨论有什么可以合作的,双方文化互动很多、经贸合作也非常多。
“钱七条”常谈到 驻港前有提醒
另一方面,蔡英文政府指港府要求签署“一中承诺书”是“矮化国格”,马英九时期究竟有没有类似做法或“口头承诺”?
朱曦强调,“如果有要签,那最应该签署的就是我这个更名后首任驻港代表,但事实上,陆委会公布我当代表后,港府立刻发声明欢迎,申请签证也是三天内就下来,从来没有要求签所谓‘一中承诺书’”。
不过,朱曦也提到,“记得当时有港府官员曾提醒我‘有个钱七条喔’,我知道这里面提及不能违反香港法律,我讽刺道,你们不是公开欢迎我去香港工作吗?我的工作就是促进台港关系,怎么还没去就认为我可能违法?这不太对。”“他们听了,也就没说什么”。
他说,“钱七条”是早在1995年香港还未移交大陆前,钱其琛发表有关香港处理涉台事务的原则。“大家都知道里面的内容,不是什么秘密,在很多场合,常有香港朋友会提到‘钱七条’”。
施威全则说,所谓“口头承诺”,不太精确。当时马英九时期,坚持“九二共识,一中各表”,香港也理解,双方有这个默契。也许是这样的互动被简化为“口头承诺”。
据悉,时任大陆副总理钱其琛1995年曾发表《关于处理“九七”后香港涉台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俗称“钱七条”,强调1997年后台驻港机构和人员可继续留存,但要严格遵守香港《基本法》,不得违背“一个中国”的原则,不得从事损害香港的安定繁荣以及与其注册性质不符的活动;台港官方互动,须经中央授权批准等。
美台互动太大 北京可能让台驻港办“卸牌”
而谈到台湾驻港办官员“归零”的影响,朱曦表示,台港民间互动受到的影响不大,但在官方关系上,驻港办会变成类似“看守内阁”的状态,只能处理签证办理等日常事务,但要推动某些台港关系的发展,就比较困难了。
至于港版国安法落实后,一国两制有了阶段性改变,如今香港涉台立场与北京一致,意味特殊的台港关系似乎也来到终结,如何看待台港关系的衰弱?
施威全则认为,台港关系未来民间还会相当热络,但官方关系要回到过去很难。台港关系是两岸关系附属品,而两岸关系更上面是中美关系。目前中共底线踩得很紧,对台动作都是给美国看的,但不致引爆冲突;现在中共也不寄望蔡英文回头,蔡英文也不会硬要挑衅。
他说,所以两岸关系就会僵着,港台关系也会跟着僵着。这是一个僵局,但不是死局,只是很不方便,并非赶尽杀绝。虽然中共有进一步把台湾驻港办“牌子下架”的可能性,但应该只会在美国有对台大动作时,当做“回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