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甘肃越野赛悲剧看国内赛事安全问题|安邦智库
本文源自安邦智库
5月22日,甘肃黄河石林风景区山地越野赛在极端天气下造成了21人遇难的重大事故,此次事件即使在世界越野界来说都极为罕见,不仅在国内越野跑圈内引发巨大震动,也引发全社会对越野跑赛事安全的高度关注。对地方政府来说,死人在公共安全事件中是有界线的,如果过线了,那就该中央来管了。
随著国内越野跑赛事不断增多,值得反思的是,国内越野跑赛事如何提高专业水准,保持应有的安全水准。越野跑这种极限运动是舶来品,最早诞生于欧洲,大约在2012年被引入中国,2016年之后发展迅速。这类赛事由于挑战极限,即使在欧洲也属于小众运动。不过,近年在舆论信息的推动下,在中国竟然成为“热门赛事”。不同于城市马拉松,越野跑赛事的场地位于自然环境中。中国田径协会的“中国越野跑运动赛事组织标准”对越野跑的定义是:由马拉松、徒步运动派生出来的在所有开放的自然环境下(包括山川、沙漠、森林和平原等)进行的长距离跑步、徒步或接力活动,举办活动的场所应主要为自然未经人工硬化路面(包括山地碎石路、泥土路、森林小道、单道小径或少量公路)。越野跑、山地跑、山径越野、雪地越野跑统称“越野跑”。
在距离长度划分上,国际越野跑协会(ITRA)对越野跑赛事的分类为:(1)少于42公里:初级越野跑;(2)42-69公里:中级越野跑;(3)70-99公里:长距离越野跑;(4)大于100公里:极限越野跑。除了比赛距离,完赛时间、海拔提升高度也是评价越野赛难度的重要指标。目前,越野跑赛事往往会向国际越野跑联合会注册会员申请赛事积分。ITRA根据主办方提交的赛道信息,包括赛道距离、累积海拔爬升、补给站的设置数量和位置、以及参赛人数等数据,给出不同的赛事积分。对积分排名的追求,成为越野跑赛事的重要刺激机制。
从近日媒体披露的信息看,甘肃越野赛的组织工作存在很大问题。(1)对极端天气变化的预警不足。赛事官方微信公众号在比赛前一天发布天气情况,称5月22日的气温为9℃至19℃,白天有3至4级的西北风。然而,实际的天气情况比预计的要糟糕得多。在发生大风冰雹的时候应及时终止比赛,但主办方并未及时预警并终止比赛。(2)缺乏应急预案和有效的应急行动。当灾害天气出现后,组委会并未及时意识到危险。据报道,5月22日中午12点17分,有遭遇变故的参赛者在赛事工作群发布求助视频,组委会才知悉发生危机。这说明,组委会对于赛事缺乏全程追踪机制。而此次赛道整体海拔两千米,大部分赛道处无人区。(3)组织者未实行强制装备检查。越野跑前的装备检查通常是强制性的,对于百公里这样的长距离越野跑,装备要求更严。选手必须配置包括保暖层、贴身层和防风层在内的保障装备,否则不予参赛。但此次比赛不少选手衣著单薄,据方舟救援队称,这次事故基本上90%以上的遇难者都是因为失温。这说明,此次越野赛前的强制装备检查过于松懈。
参赛者自己也负有一定的责任。这种高海拔的越野比赛都要求携带冲锋衣、长裤,但此次越野赛中,不少参赛者都光著腿跑。不少参赛者称,为了跑出成绩,很多人不愿意多带装备,或者把装备交给别人。据业内人士称,实际上,在国内越野界,无论是参与者还是组织者,长期以来都有漠视安全问题的情况。在国内越野界,近几年大家的胆子越来越大,赛事公司的要求也越来越放松。
不少业内专业人士反思,国内越野跑赛事行业沉淀的时间不够长,许多赛事组织者没有得到充分的磨练,专业化程度远远不够。行业目前缺乏面对复杂环境的经历,也缺乏应该具备的系统知识。比如,部分赛事组织者对自身能力认识不足,在没有经历长距离赛事组织磨练的情况下,非要把赛程做到超过100公里甚至数百公里,变成追求成绩的玩家。
此次甘肃越野跑重大死伤事件,对地方政府也是一个沉重的教训。国内类似的赛事,一般都由地方政府出面主办,再由一些公司来执行。对地方政府来说,希望通过赛事来提升本地的知名度,由此寻找一些商业机会。国内的越野赛事中,保障实力不仅要看承办公司的资历,很大程度上还要看政府的支持力度,比如,在江山100和阳朔100越野跑比赛期间,当地政府分配的保障人力就有上千人。但如果地方政府比较马虎,赛事承办交出去之后就不再上心,往往在出事之后措手不及。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综合来看,此次“5.22”甘肃越野跑重大死伤事故,是多方面的问题集中导致的结果——主办方政府对赛事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赛事执行公司缺乏经验、疏于检查,缺乏应急预案和应急能力;部分参赛者未按要求携带保护装备,对于安全问题疏忽大意……整体来看,在各方的参与和推动之下,国内近年把只适合小众的越野赛,渲染成了一种大众运动,引发地方政府、市场机构以及越野爱好者的集体追逐。其中的教训,值得反思和总结。其中的乱像需要进行整顿,行业发展也需要参与者的自律。
本文为安邦智库5月24日“每日经济”研究简报之分析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