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花年产5百万吨握纺织业命脉 人权争议外还有经济账
瑞典时装企业H&M、美国体育用品生产商Nike等先后因涉中国新疆人权政治立场禁用新疆棉花而遭中国从官方到民间的激烈抵制。一时之间,内地官媒连续发布评论批评,中国影星发声与涉事品牌切割,多家电商平台已下架相关产品。新疆棉花也成为中国社交平台上的最热关键词。在美国、欧洲等国家与中国针对新疆人权问题的争执中,棉花为何成为舆论焦点?
“人权议题”背后的经济账
事实上,这是特朗普(Donald Trump)时期的政治遗产,2020年9月,特朗普政府宣称“北京强迫当地维吾尔族民众劳动等行为涉嫌侵犯人权”,并考虑对新疆产品制裁,随后到其下台前夕的2021年1月13日,美国海关及边境保卫局(CBP)宣布,停止向新疆进口棉花及蕃茄等5种商品产品。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特朗普的下台不意味着中国与西方世界关系的缓和。在此期间,西方舆论不断指责中国在新疆有侵犯人权的行为,美国智库全球政策中心发报告称,中国新疆有50多万维吾尔族民众被迫从事采摘棉花的劳动。一位宣称研究新疆问题的研究员郑国恩援引了这一数据并在西方舆论中被放大宣传。这在欧盟显然获得了响应,包括耐克(Nike)、阿迪达斯(Adidas)等使用中国新疆棉花的品牌遭到西方舆论的批评。
事实上,所谓的“强迫维吾尔族人采摘棉花”并不是美国报告撰写人的亲眼所见,而是援引一则中国官方报道,彼时中国报道的原意是新疆棉花采摘机械化程度在提高,惟南疆地区仍有很多手工采棉的方式。
新疆棉花到底有多么“危险”
处于干旱地区的新疆,日照时间长,其独特的气候与地理条件适合棉花的种植生长,当然中国政府也为新疆棉花投入科研、产业补助等形成了新疆棉花的产业化,由此棉花与石油、煤炭并称“两黑一白”而长期位居新疆地方支柱产业与中国国内棉花主要生产地。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1949年到2019年,新疆棉花产量从5,000吨增至500.2万吨,在中国全国总产量的占比从1.1%升至85%,在世界棉花产量的比重也在20%以上。
按照国务院2020年对新疆棉花的价格政策,每吨18,600元的目标价格计算,新疆棉花已经构成了一个千亿元级别产业;再加上下游相关产业,棉花在新疆经济、财政、就业中的地位更加吃重。
依托当地的原料、电价、人力等区域优势资源,新疆承接了中国东南沿海和东部省区转移的纺织服装产业。至2019年底,新疆备案的纺织服装生产类企业3,251家,其中在深度贫困的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南疆地区也新增近百家。根据新疆官方数据,仅2019年,依靠纺织服装产业新疆就实现新增就业近13.5万人。可以说,新疆棉花是全球纺织品供应链中的主要生产者,也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命脉和七寸。
但事实上,中国是棉花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每年中国需要进口的棉花总量达到近200万吨。
但是美国的禁令适用于棉花整个供应链,比如禁止进口棉花将包括棉纱、棉服等商品在内。其实早在这一制裁措施之前,美国就已多次以“棉纺职业标准认定方面的公信力”来提点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2020年3月,BCI便终止了向新疆采购棉花的合作项目。
或许,占中国棉花出口的那1%不足为重,但拥有2千多个全球品牌商会员的BCI组织抵制新疆棉花的示范效应产生,首当其冲的将是新疆纺织产业与就业。要知道,中国可是连续数十几年位居世界第一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当然,中国可以临时应变,并调整国际国内市场结构,以消解这种国际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中国要以平等尊重的方式与美国、欧盟等打交道,必然是通过展现力量来争取的。对中国来说,新疆的棉花产业是解决新疆贫困甚至新疆恐怖主义蔓延的经济支点,无论是出于发展新疆的需要,还是面对西方长期以来拿新疆人权说事的挑战,中国都有权利且有必要拿出举动。这不仅关涉到棉花,还是政治账,因此新疆棉花并非小题大做,这也可见中国官方与民间的反应为何如此之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