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压力下 中俄需要建立“同盟关系”吗?

撰文: 孙飞
出版:更新:

当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重拾前任特朗普(Donald Trump)丢在一边的盟友关系,同时延续对中国的攻势,加大对俄罗斯的挤压,本就在相互扶持的中国和俄罗斯,因之又一次获得了增进两国关系的外部驱动力。
这也让中俄关系的未来引起外界的更多想象,甚至不乏一些建立同盟关系的讨论。不过对于这两个全球性大国而言,其外交关系保持一定的弹性和转圜空间,或许是更明智的选择。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Sergei Lavrov)2021年3月22日至23日对中国的访问,对中俄关系吹了一阵暖风。拉夫罗夫在广西桂林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交谈时表示,“俄中友谊非常牢固,两国关系从质量上看高于当前其他国家关系。”“(俄方愿)推动两国关系再上新台阶。”

北京对于中俄关系近期也有所展望。王毅在2021年2月4日同拉夫罗夫通电话时,重申了当年1月接受采访时的说法称,“你不久前在年度大型记者会上表示,中俄战略协作‘永无止境、包罗万象’,中方对此完全赞同。我们认为,中俄战略协作是全方位、全天候的,没有禁区、没有上限。”

按照中国外交语言,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在2019年被两国元首决定提升为“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比之1996年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多了“新时代”和“全面”两个前缀。现今王毅又给两国关系补充了“全方位”、“全天候”,以及“没有禁区”、“没有上限”的补充。这些都意味着两国关系的一步步提升。

其中“没有上限”的说法,字面上是指两国外交关系水平可以无限提高,甚至可以将“同盟关系”囊括其中。这与拉夫罗夫所说的“永无止境”涵义相近,可能正是基于双方共识的一种指称。

不过,这两种说法都属于范围描述,缺少准确性,至于中俄关系是否不及同盟关系、已经建立同盟关系,或者已经超越同盟关系,则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虽然外界早有所谓中俄“准盟友关系”的讨论,但中俄两国都没有承认。

中俄两国交往已久,历史上有过多次非常紧密的同盟关系,也有过多次非常紧张的敌对关系。从1980年代美国势将赢得“冷战”胜利之时,中俄(苏)关系开始了新一轮的升温,直至现今。

在很多人看来,中俄关系走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两国关系的正常化,摆脱意识形态纠缠、边界冲突,以及历史恩怨的淡化;二是美国同时构成中俄两国的、持续加码的外部压力。

但除了历史、意识形态和边界问题,以及美国的外部因素,更重要的中俄都是国际和地区大国,而且是邻国,存在近乎天然的地缘政治张力。

如果中俄结成同盟关系,其实是两国历史交好故事的又一次“重演”。中俄历史已经证明,越是紧密的关系,越难以拿捏。相比于正常化后的中俄关系,“同盟关系”将会“绑定”两国的主权和外交,影响各自的独立性。

美国所维持的同盟关系,是以美国为轴心的美国外交的扩张,美国占据主导地位。如果建立起中俄同盟关系,首先面临“谁说了算”的内部问题。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难题,一旦处理不好,反而可能导致两国关系的恶化。

如果中俄两国结成公开的同盟关系,将能够形成与美国的同盟关系相匹敌的综合实力,或将导致国际社会形成彼此对立的“两个阵营”,令国际形势朝向不可控的“冷战”方向演进。

因此,对于中俄这两个大国而言,其外交关系保持一定的弹性空间是明智的,使得双方都能够在一个比较放松的距离之外,游刃有余地处理两国之间难以避免的一些现实利益问题。如此更助于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

当然,即使不是同盟关系,中俄两国也有必要建立牢固且有效的沟通合作机制,以应对美国的压力和攻势。而两国之间在人口、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交往,则是多多益善。这也是比当下外交关系利在长远的紧要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