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韩令”8年:中国市场早已“断奶” 欧巴们还回得来吗?
2月21日,韩国媒体又放出大新闻称,中国或最早于5月解除实施了八年的“限韩令”。对于这一消息,韩国国内也是一片欢腾,不仅韩国外交部回应,将更积极推动中韩文娱交流;韩国各大娱乐公司的股票也是瞬间飙涨。反观内地,官方虽还未回应,但内地网民们已冷冷吐槽,“年年都要自导自演,不累吗?”
其实8年里,这场韩式大戏屡屡上演,但结果总是“期待——落空——再期待”无限循环,就像等待春天开花的那棵树,年年等,年年落空。不过,这次韩媒依然是满怀期待,新闻标题也仿佛嗅到了胜利的味道,是“中国希望能够改善中韩关系,还将派遣文化使团访韩”。但是8年,中国市场早已天翻地覆,欧巴们还回得来吗?
“限韩令”一个不存在的存在
2016年,韩国决定部署美国萨德导弹防卫系统(THAAD,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中国坊间便传出“限韩令”,但所谓的“限韩令”从未被中国官方承认过。外交部一直都是十分经典的:“中韩人文交流保持正常”再三否认;中国驻韩大使邢海明也表示,“限韩令”子虚乌有,但两国文化交流需要民意拥护。
然而韩剧下架、韩星消失、韩综被封杀,连原本规划好的韩星见面会也被悄无声息地取消,一切迹象都表明,真的要和欧巴们再见了。其实翻译下官方的话和行为,很简单理解:“不是我们要限制,而是老百姓自己不想看”。
中国的网民也相当配合,“限韩令不存在,但韩星确实从热搜消失了。”“哪来的限韩令?是民意!都是民意!”一个存在,却又不存在的“限韩令”,神秘的像玄幻小说里的隐形结界,持续八年,韩国还在努力靠自导自演来打破。
为何韩媒如此执着地期待“限韩令”解除?
2014年,韩国CJE&M中国事业部总经理金荣缵表示,中国已成为韩娱最大的消费市场。当年,可以说是韩流在中国的巅峰时刻,地铁广告都是EXO、淘宝上全是千颂伊同款,韩剧、韩综、韩团几乎“霸占”了中国年轻人的精神生活。在中国最受欢迎的男星金秀贤、李敏镐被获准延迟1年服兵役,就是为了推动韩流。
除了韩流进入中国外,大量中国游客前往韩国旅行。2014年,访韩中国游客达到612万人次,占访韩外国游客总数的43%,中国游客当年的人均消费是2204.5美金,高于其他外国游客消费额的一倍以上。消费物品主要集中在由韩星代言和韩剧中出现的化妆品,以及免税店等。2014年,中国游客在韩总消费金额约7.67万亿韩币,占韩国GDP的1.6%。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中国民众,就是韩国文娱产业最大的“金主爸爸”。
因此,这也不难理解“限韩令”8年里,韩媒几乎每年都要“自嗨”,中韩稍微有交流动向便炒作一次“限韩令解除”的消息。即使韩娱已转向“闯美”,且获得了不少成果,但他们依旧无法放弃中国“全球最大消费市场”这块蛋糕。但问题是,中国市场还需要韩娱吗?
爆火并非没有天花板
要知道,哪怕在限韩令之前,韩娱在中国的“火”也不是全民级的,而是集中在特定的青少年或者粉圈,要么是一些女性观众之中;就连在“限韩令”之前,其实国内就有许多批评的声音:“韩流带坏青少年”。
另外,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以及市场竞争等因素,在韩国口碑爆棚的综艺,譬如“无限挑战”在中国的播放量仅几千万,韩国综艺导演罗暎锡在一场公开讲座上曾表示,与中国14亿人口的大市场相比,这样数据表现差强人意。
总结来说,不是“限韩令”让韩流在中国“凉了”,而是将它在中国市场的局限彻底暴露出来。那反观中国市场,并没有因为限韩令民众就没了“下饭剧”,内娱反而迎来了自己的野蛮生长时期。
韩流“退潮”激活中国市场
没有韩团怎么办?自己造!《偶像练习生》《创造营》等选秀节目接连上线,一大波“国民偶像”被推向前台,虽然选秀节目最后因为“倒奶事件”被叫停,但这波流量红利已经彻底让曾经从韩国而来的“饭圈文化”在内娱生根发芽。
中国综艺也从“抄韩综”到“有点自己的东西了”。《乘风破浪的姐姐》、《披荆斩棘的哥哥》等竞技类综艺,成功开辟新的赛道;文化类综艺《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让“主旋律”也成为流量密码;一众音乐类综艺更是信手拈来。
此外,中国国剧崛起,多元题材造就国产剧“黄金期”。包括《陈情令》《庆余年》等各类偶像、古偶剧相继出圈,《大江大河》、《繁花》此类年代剧的高质量制作也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国产剧在类型上彻底开枝散叶。而动辄上亿、上百亿的播放量也说明,即使韩剧档期被清空,但内娱观众可没有“空窗期”。
更让人惊喜的是,中国国漫翻身在国际出圈。《哪咤之魔童降世》拉开了国漫崛起的大幕,紧接著《白蛇:缘起》《长安三万里》等一波国漫佳作跟上步伐。2025年,《哪咤2》更是一举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在欧美市场也拿下不俗口碑。国漫从低幼化、小众化到“全民爆款”,仅用了几年时间。
哪吒2香港上映│全球票房破135亿 位居影史第8 抛离Inside Out 2
韩娱回归? 内娱的确需要一点震撼 但市场早已不需要“靠韩流续命”
限韩令之前,中国很多综艺、偶像、剧集的模式直接“照搬”韩国。限韩令对中国市场来说,相当于一次强制“断奶”,让中国市场不得不自我创新。从综艺到剧集,再到国漫,中国市场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和风格。但内容同质化严重也让观众逐渐审美疲劳,我们不得不承认是时候要给内娱一点震撼了。
所以若所谓“限韩令”真的解除,韩剧、韩综重返中国市场,对中国影视制作上的刺激是必然的,内娱也应该经过一次“洗礼”。
尤其韩国影视剧制作精良,产业制度成熟完善,他们的爆款制造能力依然全球领先。譬如,《鱿鱼游戏》席卷全球、BTS和BlackPink统治国际音乐榜单、《上流寄生族(寄生虫)》拿下奥斯卡等等,都让全世界见识到了Kpop的威力,和他们在“爆款制造”上的天赋。
但在市场占有率层面,韩娱早已不再具备绝对优势。韩娱离场的倒逼,让内娱在8年中已经有了自己的完整产业链、粉丝生态和爆款制造能力。虽然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但整体竞争力和产业链的完善度已今非昔比。中国观众的选择愈来愈多,若韩娱回归只是“多了个选项”,而不会是“唯一选择”。
这场“限韩令”也像是中国文化产业的“闭关修炼”,虽然保护了本土市场,但长期来看,中国文化产业如果要“走出去”与全球市场竞争,如何让全球观众看到更多的中国IP,是下一阶段内娱制作人们需要思考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