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官“拆炉封炕”恐致挨冻 限煤令何以沦“离地”兼“奢侈”?
农村燃烧散煤取暖,却同时排放烟尘、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令河北、山东等地的空气污染问题严重,亦是北方雾霾天气出现的主因之一。
近年,国家针对分布广、难度大的农村散煤治理问题实施调整能源结构、环保等政策,提出用“煤改气”、“煤改电”及燃烧清洁煤取缔烧散煤,可笼统概括为“限煤令”。惟过去数年以来,个别地方政府的执行手法太强硬,引起民怨,上月甚至再出现“拆炉封炕”的事件,有失政策原意。
“煤改气”、“煤改电”与清洁煤
华北地区的冬季寒冷漫长,冬季的供暖期至少3个月,却因经济及居住条件等因素无法实现集中供暖,而农村地区就会采用燃烧散煤取暖。作为替代燃煤的最佳能源之一,电能、天然气无疑是一种清洁能源。
“煤改气”即以天然气入户取代煤炭取暖,除了能提供充足热量,也不会污染环境。虽然政府给予大力补贴,但燃气成本高昂,对于普通农民家庭是难以负担,令农民陷入“装得起用不起”的困境。“煤改电”则主要采用空气源热泵代替燃煤取暖,即以电取暖,相比起天然气取暖的费用较低,安全性更高。
不过,各地的相应补贴金额不一,比如河北邯郸市前年的农村地区“煤改电”工作实施方案为例,采暖期农户用电补贴为0.12元/千瓦时;山西太原市用电补贴为0.2元/千瓦时。同时,各地实施的补贴政策时间不同,当政策取消后,“煤改电”取暖成本无疑会加重农民负担。
清洁煤取暖类似于传统的烧煤取暖,但燃烧后不会造成空气污染。不过,清洁煤难烧,且价格比散煤贵,取暖效果差。同时,河北唐山、承德等地前年屡传有人燃烧清洁煤后一氧化碳中毒身亡,虽然官方澄清事缘村民没有使用清洁煤的配套设备,但足以令潜在用家却步。
个别地区弄巧反拙“禁煤不禁污”
其实在京津冀,陕西、山西、河南等重点区域的农村、城乡结合部等,推广“煤改气”、“煤改电”的进展较为顺利,成效显着。但部分暂时不具备天然气与电力基础设施等条件的地方及非重点区域,由于居民习惯、经济成本等因素,推广清洁能源取暖的难度较大。“煤改电”需要电力基建,但部分农村地区的相关配套完善需要大量投资,地方财政短期内难以支撑。
实际上,部分已经推行“煤改气”、“煤改电”的地区仍然存在散煤复燃现象,与民众年收入和清洁取暖实际运行费用不无关系。单论今年冬季的“限煤”情况,陕西、山西等地方政府为了禁止民众烧煤,更不惜劳师动众拆除村民家中的锅炉,用水泥封火炕,没收散煤,早年甚至有出动无人机拍摄监督。
最恶劣的结果发生于2018年,其时在山西太原有村民被迫挨冻,只能以各种方法取暖,包括收集旧家具、废旧地板和枯木等燃烧取暖,导致“禁煤不禁污”。必须指出的是,几年以来地方政府的表现已改进不少,例如今年便向村民发放电热毯等电取暖设备,然而有村民坦言,电热毯功率较大,电费补贴不足,根本负担不起。
亟须因地制宜、提供财政补贴
若要实现清洁取暖,就短期目标而言,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结合各地资源和基础设施,分阶段在有相应基础设施条件的地区实施“煤改气”、“煤改电”,在人口密度低的农村地区推行清洁煤取暖,又或在建筑设计上提升房屋保温性能。
在长期目标方面,可根据当地资源条件,采取地热、生物质、太阳能、工业余热等多种取暖方式。而清洁取暖的可持续性,更需要以“用户用得起”为前提,因此地方政府应在收炉封炕之时,须确定村民家中已可使用清洁能源。同时,农村清洁取暖改造很大程度上依赖补贴,若果地方财政未能每年拨出一笔资金以作支援之一,或有大量农户因无法承担高昂的取暖费用而重新烧散煤。
实则地方政府只要在推行农村地区改用清洁能源之前花时间咨询农户,做好研究,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适合当地的取暖模式,而非一窝蜂拆炉封炕,已能避免衍生诸多流弊,不至于招人话柄说是“离地”兼“奢侈”之余,更拖累“限煤令”的良好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