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共平台”有利台湾 蔡英文知易行难

撰文: 陈舜协
出版:更新:

台湾《联合晚报》及《新头壳》两家媒体上周一(5月11日)引述民进党党内人士报道,台湾总统蔡英文在本周三(5月20日)展开第二个任期后,将致力令两岸关系“恢复沟通”,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不一定是有形、但有固定管道用以沟通的“民共平台”。该人士透露,“民共平台”的搭建目前处于长期筹备阶段,未来预估大陆委员会、海峡交流基金会及台湾国家安全会议将是蔡英文处理两岸关系的最大后盾。

“搭建民共平台”的报道经过一天发酵后,台湾总统府于次日在社交平台发文澄清,指蔡英文将建立“民共平台”的相关说法不实,重申蔡英文政府一贯主张两岸事务必须是政府对政府,称“绕过政府与国民授权,迳为党对党,少数决策的作法,是前届政府时期的失败经验,不但矮化台湾主权,更无法让人民信赖”,更强调没有透过“民共平台”来处理两岸事务的问题。

台媒指台湾总统蔡英文将致力令两岸关系“恢复沟通”,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不一定是有形、但有固定管道用以沟通的“民共平台”。(资料图片)

“民共平台”之所以引起舆论关注,一则因为支持蔡英文的选民未因选举结束而褪去激情,岛内“仇中”、“倾独”的民意则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及美国总统特朗普为了连任频打“台湾牌”而濒临失控;其二,台湾政坛以“知情人士”、“党内人士”透过媒体抛出“政治风向球”,借以测试民意,并让背后的“藏镜人”保有顺风而起、逆风而隐的战术主动,已成为处理复杂、具争议议题的常用模式。

因此,台湾官方以“未向总统府查证”为由,否认长期筹备“民共平台”的报道,这种欲盖弥彰的做法明眼人都看在眼里,充其量只是为了安抚“817们”(泛指支持蔡英文连任的民意,特别是年轻族群),避免另生枝节。事实上,此举与主政者过去在两岸交流“断线”时寻求非体制沟通管道的惯例相符,而且,如今解放军与美军机舰在台海周边巡行常态化、北京释出暂停陆生来台“警讯”、大陆学界、民间已达成“文统无望”共识等现实,更是增加了蔡英文将长期筹备不拘泥形式的“民共平台”的可信度。

“民共交流”的未竟之业

回溯过往,就算两岸关系未处于今日的紧绷局面,民进党对于“民共交流”这个敏感议题也一直是心向往之,并进行多方尝试。

从1986年民进党创党至1991年通过《台独党纲》,民进党为挑战国民党僵化的“三不”(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政策,做了不少富于“进步价值”的事情,包括声援“老兵返乡探亲”运动、发表公开信呼吁两岸止战、民间恢复全面交流、呼吁蒋家政权成立“大陆事务部”、个别立委建议两岸委由民间单位签订“贸易保护协定”、将“台湾独立”视为言论自由及住民自决的选项之一。

就算《台独党纲》通过后,民进党的大陆政策转趋保守,开始视北京为“台湾独立”的根本威胁,部份民进党人士仍然会把握两岸气氛产生变化的每一个历史节点,“务实”地进行“民共交流”的尝试。

例如1993年4月于新加坡举行的第一次“辜汪会谈”结束后,时任民进党立委谢长廷、蔡同荣、姚嘉文、柯建铭等人即于当年7月应北京邀请前往大陆访问;1996年“独派”大老彭明敏代表民进党竞选总统惨败后,提出“大胆西进”的许信良接任民进党主席,进而于1998年启动民进党内“中国政策大辩论”,得出“强本西进”的结论;2005年,曾任台湾陆委会副主委的陈明通以学者身份,衔时任总统陈水扁之命赴北京沟通“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论述;2008年台湾大选民进党惨败后,时任高雄市长的陈菊于2009年率团亲赴北京、上海宣传高雄世界大学运动会;到了2012年,苏贞昌担任民进党主席恢复设置“中国事务部”、同年谢长廷再赴大陆访问提出“宪法各表”主张,大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于同年年底低调拜会民进党中央……

时任高雄市长的陈菊于2009年率团亲赴北京、上海宣传高雄世界大学运动会。(中新社)

凡此种种,可以清楚得知民进党政治人物其实知道两岸关系的重要性,并多方尝试,不拘泥形式地试图建立与中共对话的管道—尽管效果相当有限。原因何在?究其根本,民进党人多将执政及个人政治利益置于高点,例如在《台湾前途决议文》取代《台独党纲》后,对《台独党纲》冻结案的处理始终被动,这是由于在台湾的选举式民主当中,《台独党纲》对区分敌我、选举动员、巩固票源,实在大有助益。

“民共平台”值得肯定

不过,过往民进党人“努力有余、效果有限”的“民共交流”对话管道的未竟之业,在蔡英文即将展开第二任期前再次被提起,却遭致不少“阴谋论”臆测,甚至引来“倾中”、“舔共”的批评。

立场偏蓝者指控蔡英文先是为争取连任而乐于配合美国的“台湾牌”,不负责任地激化“仇中”情绪,在新冠肺炎于武汉爆发之际又未把握机会展现“同胞爱”,直至台湾深陷美中对抗“漩涡”无法脱身,内部“仇中”情绪满溢到尾大不掉,才重弹“民共平台”老调向北京表达善意, 政治操作多于真心实意;亲绿的网络言论则延续“仇中”情绪,批判蔡英文“背叛”及“朝中间靠拢”的“反复”,甚且出现“舔共”等讥讽。

简言之,若以台湾政治人物放“风向球”测试民意的角度去理解,当下的台湾民意对蔡英文有意拾起“民共交流”这个民进党的“未竟之业”,可说是不叫座又不叫好,甚至负评不断。

不过,站在降低两岸紧绷、避免民意对撞的立场,无论蔡英文政府释出建立“民共平台”消息的背后原因为何,都应给予肯定。因为国际情势变化更甚以往,挑战也更大,蔡英文抛“民共平台”的试探,至少可视为正向讯息,若能成真,获利的除了蔡英文,更是台湾人民。

蔡英文被指为争取连任而乐于配合美国的“台湾牌”,不负责任地激化“仇中”情绪。(资料图片)

蔡英文的机会与挑战

持平的说,相比于陈水扁、谢长廷、苏贞昌等人不见成效的“民共交流”尝试,蔡英文比他们更有机会成功。一是多项民调显示,当下蔡英文的满意度高达七成以上;其次,蔡英文已没有连任压力,可以施展手脚为自己的“历史定位”努力。

“历史定位”是个笼统的说法,不过,无论蔡英文想从经济切入、内政着手,抑或是争取台湾的国际参与空间,重建两岸沟通管道,避免不必要的误解都是必要的。蔡英文的首要挑战当然是找到与北京对话的共同政治基础,这是民进党的老问题,解决的方式也很清楚,若民进党无法接受“一个中国”前提,宣布“废止”或“冻结”实际上已被取代的《台独党纲》,就能对北京展现足够善意。

客观来说,蔡英文获817万选票支持连任,选后至今满意度不坠,手上又有大把行政资源可以平衡民进党党内派系,而且“冻结”《台独党纲》并非新议,若蔡英文有心为台湾民众谋福祉,应有足够底气处理这个沉疴。

真正的问题在于,支撑蔡英文高满意度的817万民意是否为真。

蔡英文获817万选票支持连任台湾总统,其胜选靠的只是外部因素及对台湾民意变化的高度敏感及“操作议题的技术”。(路透社)

从选举结果来看,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四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香港反修例运动,乃至于美国为了制衡北京不断出台的“友台法案”,加上竞选对手韩国瑜的参选“正当性”备受质疑,又被贴上“亲中”标签—所有这些,都多多少少地在为蔡英文的高票当选“助力”。

可以说,2018年九合一选举大败的民进党与2020年大胜的蔡英文,本质上并没有任何内部的改革,其胜选靠的只是外部因素及对台湾民意变化的高度敏感及“操作议题的技术”。而在今年年初的这场选举中,这种技术就体现为炒作“仇中”情绪。这更可从绿营政治人物的政治操作中看出:包括台湾行政院长苏贞昌在台湾立法院与“独派”立法一唱一和、“独派”大老选后推动“制宪意向”公投,以及多位民进党立委倡议“去一中”、“去国家统一”等举动。

蔡英文连任胜选后提“和平、对等、民主、对话”八字箴言,加上此刻抛出“民共平台”的风向球,足证她清楚两岸若无法恢复沟通,其第二个任期就注定失败。不过,要完成这个民进党的“未竟之业”,对蔡英文来说,说服817万“支持者”,并在回任民进党主席后压制党内乱源,才是当务之急。

希望蔡英文长期筹备“民共平台”不是不实报道,期待蔡英文展现强大领导力。

上文刊登于第214期《香港01》周报(2020年5月18日)《“民共平台”有利台湾 蔡英文知易行难》。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