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危机红灯亮 央行放大招救市
9月24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清介绍金融支援经济高品质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会上公布了一系列重磅政策。会议召开前,就受到极高关注。这是因为,在此之前央行与外管局是9月5日,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是8月21日才分别召开过同系列发布会。三位金融领域负责人同台,备受期待。对,加之,学界近日传开了关于10万亿(人民币,下同)刺激政策的讨论,一时间各种期待、各种猜测。
果然三大巨头聚首,必有重磅发布,主要包括:
一、近期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金融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
二、将降低中央银行政策利率,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0.2个百分点,从目前的1.7%降为1.5%,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和存款利率同步下行,保持商业银行净息差稳定。
三、引导商业银行降低存量房贷利率,预计平均降幅大约在0.5个百分点左右。
四、将全国层面的二套房贷最低首付比例由25%下调到15%,统一首套房和二套房的房贷最低首付比例;同时,研究允许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市场化收购房企土地。
五、将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通过资产质押,从中央银行获取流动性,将大幅提升资金获取能力和股票增持能力。创设专项再贷款,引导银行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支援回购、增持股票。
但坦白说,上次三位监管部门一把手同时出面讲话,是整整三个月前的陆家嘴论坛,且三位在论坛上发表的大量信息和增量政策思路,基本都在近三个月得到了推进和演绎。然而,市场依然悲观。
这主要是因为,宏观上,受有效需求不足、高负债和低预期的拖累,经济增速下行,通胀持续低迷,房地产继续下滑,股票等资产价格跌势加剧,流动性风险增加。宏观方面,除了出口是亮点,其它领域表现均乏善可陈。需要警惕的是价格低迷的常态化。
但,以上宏观压力在此之前也存在,只是程度差异而已。实际上,真正促使央行在这个时间点出台政策组合的原因,还在于更深层次的担忧。
央行金融数据显示,当前的流动性正在下降。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5.05万亿元,同比增长6.3%,增幅与上月持平。狭义货币(M1)余额63.02万亿元,同比下降7.3%,降幅较上月扩大0.7个百分点。央行最新的报告显示,2024年第二季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7.79万亿元,同比下降2.1%。较前两年的历史峰值,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减少了1.2万亿元。商业银行依靠“贷—存—贷”的乘数效应来扩张资产负债表,进而创造流动性。如果存款和贷款同时损失,在反向乘数效应下,银行缩表会加速流动性下滑。
需要注意到,中央指示“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更早之前的表述是“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这说明完成目标的压力增加,掌管货币政策的央行部门必须作出反应。且,当前经济压力正在向金融系统传递,私人部门缩表正在推动银行缩表,进而加速流动性下降。所以央行必须放大招了。
现在这个阶段还是必须警惕的。通常,第一阶段是实体缩表阶段,即投资与消费下滑。如果过度借债引发企业和家庭资产负债表衰退,就容易引发银行缩表,风险传递到银行系统,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是银行缩表阶段,即流动性风险。由于金融系统存在加速器效应、乘数效应,银行缩表非常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当过度借债和悲观预期抑制投资和消费,企业缩表穿过金融系统时,在反向加速器效应下,银行紧急缩表,贷款快速下降,流动性加速下滑,引发市场恐慌,出现流动性陷阱,甚至诱发债务-通缩螺旋。再严重的往下走,就是第三阶段,是大萧条阶段,即债务—通缩螺旋。
如今就处在第二个阶段中,所以当前宏观政策的首要任务应该是,“遏止流动性风险,避免通缩常态化”。央行应当把流动性风险作为短期的独立性的风险事件来应对,而且是极速应对。
如今,流动性危机就是中国金融监管部门最主要考量。市场虽然依然暗淡,主要还是市场信心太差。但也应看到,已经积累了如此多政策空间,一旦信心回来,政策支撑的成效也会喷发。当然,信心不易,这也正是对中国经济治理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