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渗透爱国?日童深圳凶案背后的危险信号

撰文: 联合早报
出版:更新:

在深圳遇袭的10岁日本男童去世了。孩子在周三上午,在母亲的陪伴下到日本人学校上学。岂料,在距离学校约200米处,男孩突然被一名44岁的钟姓男子袭击,导致他腹部受重伤、鲜血直流。在学校附近负责安保的警员在现场附近将钟某抓获,奈何孩子送院抢救后不治,稚嫩的生命自此永别人间。

男孩是在遇袭翌日凌晨去世,这天是9月19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隔天。

位于深圳市的国际学校“深圳日本人学校”。(网络图片)

至今没有公开信息能确认钟姓男子置人于死地的动机,但他犯案的时间、地点以及男孩的血统,都引导人们将犯罪动机往仇日情绪上做猜想。案发当天是1931年日本帝国关东军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纪念日,中国人称为“国耻日”。每一年,中国各地都会在这一天组织民众与学生参观抗日纪念馆、东北辽宁省14个城市在这天上午9时18分拉响防空警报、机车停驶、车船鸣笛,官媒在社交平台集体发海报强调“勿忘国耻”。

官方年复一年纪念“九一八”,希望以此激起爱国精神,强调“吾辈自强”。但中日历史恩怨,与一个在中国生活的10岁日本小孩有什么关系?杀害手无寸铁的孩子就等于爱国吗?孩子做错什么了?这个问题显然也萦绕在他的家长心头。据日本媒体报道,男童的母亲是中国人,在案发现场,她的双手沾满血液,痛哭发问:“我家的孩子到底做错了什么?救我……”

自从6月有日本学生在苏州遇袭以后,短短三个月内,这已是第二宗日本学童在中国遇袭的事件,犯案者手段都十分凶残,志在夺命。若不是见义勇为的内地女子胡友平奋不顾身地阻挡歹徒,苏州日本人学校的学童恐怕也难逃劫难。

中国女职员胡友平勇救日本母子身亡 告别式许多日本人落泪致敬

接连发生的暴力事件,让人心情沉重,绝对不是个好兆头。毋庸讳言,中日之间存在很深的历史恩怨,除了二战遗留的历史问题,还有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主权争议也没有化解。最近几年,日美强化同盟围堵中国、日本政要表态有意介入台湾课题,日本政府试图在亚太引入北约,都在加剧中日关系紧张,而历史问题始终是双方心头的一根刺。在双边争议激烈的2021年,外交部发言人还曾撂狠话说:“若日本干涉统一进程,那就新仇旧恨一起算!”

北京官方与主流媒体年复一年提醒要铭记日本侵略史,市面上各种抗日主题影视作品的盛行,显然无助于民间的反日情绪降温。但必须指出,政府强调历史记忆,落脚点是激发团结与民族自强,并没有引导普通民众针对当前的日本政府或者日本人采取报复。只不过,各种历史与现实的冲突素材到了网络上,加上了网红追求流量的逐利动机,局面就不一样了。

在内地的互联网上,反日叙述是一种流量密码,一些无知之徒通过“键盘反日”逞个人英雄主义,一边蹭“爱国”流量,还借机发泄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据说,内地的互联网还形成针对“在华日本人学校”的语言攻击,有一种影片门类是专门到日本人学校附近拍摄,叫嚣要把这些学校赶出中国,包括威胁使用武力。尽管这样的影片不时会被官方清除,但因为有流量,总会死灰复燃。

位于深圳市的国际学校“深圳日本人学校”。(网络图片)

再接著,反日情绪从线上走到线下,上升为具体的行动,比如部分内地网民集体抵制他们判断为“精日”的影星明星、本月初还有网红在圆明园阻挡日本游客拍照等等。到如今,深圳发生三个月内第二次暴力袭击日本孩童的事件,就已是反日民粹主义滑向极端的强烈警讯。由这种民粹主义引发的危险行为,正在破坏治安、损害中国的形象,还可能影响中国吸引外资的努力,不可等闲视之。

从区域的角度看,中日民间的敌视情绪上涨,也为地区种下多一个不稳定的因数。有评论认为,中国今年的经济景况不佳,也刺激了反社会的暴行,当事人是借“爱国”的幌子宣泄个人情绪。若是如此,那局面更加让人担忧:这类非理性的反日情绪是否在间接培植中国矛盾外移的土壤?未来更激化的对外行为会是什么?

据日媒报道,日本男孩遇害事件不止震动了在华的日本人社群,深圳当地的中国人也深受触动。有受访者对遇害者的母亲深表同情,认为行凶者“太残忍了”“不可原谅”。可见人同此心,不管是中国人或是日本人,都有怜惜幼小之心、知道为人父母之苦。对比之下,极端的暴力分子永远只是一小撮。

中国民间反日情绪的滋长必须正视,当然要治理也确实不容易。有关部门与主流媒体能做的,就是展示态度,明确而强烈地谴责杀害外籍儿童的暴行,不再含糊其辞,为遇害者致哀,也及早对苏州案进行司法审判,否定这类反社会暴行的一切合理性,让行凶者套不上“爱国”的帽子;让9月19日发生在深圳的这场悲剧成为最后一次,不能再有下一次。

本文获《联合早报》授权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