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昔底德陷阱”到“阴阳调和” 中美关系微妙变化牵动台海
“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在2017年盛极一时,此理论乃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埃里森(Graham Allison)在《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一书中提出,用以诠释在国际关系中,一个崛起大国对占据主导地位的守成大国构成了挑战,引发守成大国的遏制打压,这种竞争最终可能会导致战争。日后“修昔底德陷阱”一直在国际政治圈中沿用至今,许多人用以描绘中国崛起与美国霸权之间的政治博弈。
谁说中美“终将一战”不可避免
事实上,“修昔底德陷阱”演变到后来也成为了另外一种认知陷阱。尤其在西方精英界,往往出于对中国崛起的反弹、焦虑与恐惧,也包括对于美国主宰、垄断世界秩序的傲慢,认为必须打压与遏制中国到底,甚至“不惜一战”。这一类的观点近年来尤为弥漫在华府智库圈,体现在各种台海兵推报告,以及2027年、2035年中国将“武统”台湾的传闻,背后都流露出了基于“修昔底德陷阱”而来的“中美终将一战”,战场则被设定在了台湾。
不过,倘若仔细翻阅《注定一战》一书,作者埃里森研究了过去500年的历史,有16次大型崛起大国与巨大执政大国之间的重大竞争,其中12次以战争结束,4次没有战争,因此“战争并不是不可避免的,说战争不可避免是宿命论和失败主义的”。近期埃里森与全球化智库(CCG)合作,出版了新书《跨越修昔底德陷阱》中英文版,3月22日他在北京举行的新书发表会上,重申了如上的观点。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在北京登场的一系列国际政治大型活动。先是3月24日至25日举办了“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诸多国际机构负责人、学者和工商界人士与会。接着是3月27日,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集体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而埃里森正是代表团成员之一。
中美可以控管矛盾避免历史重演
被称为“修昔底德陷阱之父”的埃里森,在与习近平会面时,特别强调了“身处当今复杂世界,二元对立解决不了问题。中美必须合作,必须找到正确相处之道,这对两国和世界都很重要。”他也曾说过,“中美双方需要不断的努力来管控动态的矛盾,避免全球经济面临大萧条和金融危机的风险。(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历史重演。”
而艾森利在会上的说法,恰恰与习近平提出的看法有所呼应。习近平对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人士表示,“中美两国是合作还是对抗,事关两国人民福祉和人类前途命运。中美各自的成功是彼此的机遇。只要双方都把对方视为伙伴,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中美关系就会好起来。”“希望两国各界人士多来往、多交流,不断积累共识,增进信任,排除各种干扰,深化互利合作,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福祉,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
在中美博弈深化之际,埃里森到访中国,并且对“修昔底德陷阱”带来的误解做出澄清,可谓是意义重大。不只在与习近平会面时的表态,埃里森在日前的新书发表会更提及,他认同中国领导人的观点,“战争不可避免的观念是错误的”,“如果我们只是继续以往的做法,那么历史也会走向常规的发展方向,那么美中之间的战争可能会发展,将是一场灾难性的战争”。
借鉴中国“阴阳调和”应对挑战
要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建立新型的大国关系?在埃里森看来,这个问题必然是当前要处理的挑战。他进一步借鉴中国历史的智慧和“阴阳调和”、“竞争性伙伴”、“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等思想,指出中美两国应当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中美两国需要以更加聪明的方式处理竞合关系,打造稳定的基础,消融对抗关系,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埃里森在华的一系列谈话,事实上破解了美国精英界水涨船高的“中美终将一战”认知,也破除了西方世界认为中美只能“死磕”到底的迷思。“修昔底德陷阱”横空出世之时,正是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译川普)上台,挟着民粹主义与中国大打贸易战与科技战的颠峰期,因此许多“有心人士”便利用了“修昔底德陷阱”对“遏制中国”推波助澜。包括“台湾牌”的登场,将台湾推上军事围堵中国的最前线,各种“巷战”、“城镇战”、“武器库”、“全民皆兵”、“人人配发AK47”、“不对称作战”等说法大行其道,正是如此氛围下的产物。
然而,中美对抗的极限张大不断扩增,中国非但没有被美国打倒,反而倒逼中国在各种科技创新上有所突破,疫情之后的经济复苏,亦令欧美商业界人士重新反思“脱钩”与“去风险”的意识形态误区。以2021年3月中美阿拉斯加会谈为转折标志,中方代表一句“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形势与风向便不断产生微妙改变,美方开始寻求与中国之间建立“护栏”,展开多回合的高层官员会谈至今,乃至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都是“竞中有合”的具体体现,意味着中美关系不见得必然恶化到兵戎相见那一步。
台湾要走出两岸水火不容的状态
而中美关系调整脚步与节奏的进程中,最大的变数便在于台湾问题。在民进党蔡英文的执政下,不只是“一面倒”亲美,放任两岸关系走向冲突,还在国际政治上扮演起了“自走砲”的角色,自诩为“亲美抗中”急先锋,从而让台海情势升温到“地球上最危险地方”的严峻程度。再加上一个多月后,“务实台独工作者”赖清德即将正式上台,如果台方在两岸问题上偏执过度、踩到了红线,那么本来“可以避免的战争”,便将随时变调为擦枪走火式的一触即发,这是中美两国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因此,马英九4月1日的二度登陆访问,定调为“和平友谊之旅”,在客观意义上正是在落实2024台湾大选前葛来仪(Bonnie Glaser)等华府学者所建议的,避免让北京对“和平统一”看不到希望。而美国在台协会(AIT)主席罗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三个月内两度赴台,会见蔡英文与赖清德,恐怕也是衔命来控管局势温度,让赖清德的重心从“台独”倾向“务实”。
中美关系的微妙变化,除了有年底美国大选的因素之外,中美双方都有意摸索与磨合出新的理解与相处模式,不只是拜登政府的态度转变,再加上埃里森在华大力度澄清众人对“修昔底德陷阱”的误解,强调“战争并不是不可避免”,都能看到风向已然不同了。西方的好战者与台湾的好事者,都应该深思熟虑埃里森这番用心良苦的诠释,当中美可能朝着“阴阳调和”方向缓步前进时,台湾对大陆又何须停留在水火不容的敌对幻觉之中而不可自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