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hairman到President:中国领导人以什么身份出现在国际视野?
纵观中国历代最高领导人称谓的英文翻译,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只有毛泽东使用“Chairman”;邓小平未担任党和国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但以实质领袖的身份,获称“Paramount leader”;江、胡乃至习近平,都称以“President”。
实际上,“Chairman”与“President”分别指党主席和国家主席,媒体采用不同称谓的背后,涉及党主席和国家主席存废的历史,更强调一国领袖身份侧重点的不同。
对中共核心领导者的翻译有:
Chairma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1982年撤,此前毛泽东终身保留此职)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82年设立,取代党主席为最高领导人)
对中国国家元首的翻译:
President of China 中国国家主席
国家主席乃虚职 存废之争由文革开始
在中国大陆,中共一直对中国各阶层、军队及国家机关等各方各面,实现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国家主席”一职作为国家元首,实际上是虚职;党的最高领导人(集体)才是对中国发展拥有实质决定权的人。甚至在中共建权初期,国家机构体系中并没有国家主席一职,只有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组成的政府主席。
直至1954年,起草第一部宪法时,中国才设立国家主席。毛泽东担任第一任国家主席后便辞职,专心担任党主席——即“中共中央主席”,而“国家主席”之位则交棒刘少奇。
文革时,刘少奇被打倒,“国家主席”长时间悬空,由国家副主席宋庆龄、董必武代理。其后,中国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登峰造极,当时党的唯一副主席林彪发表“天才论”,鼓吹毛泽东作为党的最高领袖,应该兼任国家主席。惟毛多次表示不会出任国家主席,其后坊间传言二人在国家主席设立与否和谁来做等问题上都有龃龉。1971年,九一三事件爆发,林彪出逃失败坠机蒙古温都尔汗。
1975年,第四届人大上修宪,正式废除国家主席及副主席职位;并确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元首职责。直至1982年,在邓小平的支持下,再次修宪重设国家主席,也是在此次修宪中,“国家主席”明确为虚职。与第一部宪法相比,八二宪法中的国家主席没有了统帅全国武装力量、召开最高国务会议并担任会议主席的职权,仅承担对外代表中国的虚权。
“总理是国家首脑,主席是荣誉职务。主席写得虚一点,不要规定有什么实权。”
党内废除主席制 形成常委共治
毛时代结束后,华国锋、胡耀邦虽然都担任过“中共中央主席”,但二人权位已无法与毛泽东相提并论。1982年人大重立国家主席的同时,中共也在十二大上修改党章,不再设立“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只设立“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相较于党主席的一人独大,总书记只负责召集中央政治局会议和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并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但在党内决定重大事务投票时,只有一票。国家事务由政治局常委共同决定,被外界视为中共恢复党内民主集中制的体现。
从“Chairman”到“President”:终结独裁标签
改革开放后,中国领导人外访、接见外国领袖的机会骤增, 以“国家元首”(President)身份代替执政党“党主席”(Chairman)身份,出现在外交场合及媒体上,有体现国家政权、国体的考量,也是更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无论是官方通告及新华社等一系列官媒,还是西方媒体的报道,对江、胡、习等中国最高领导人的英文称号,都采用“President”。
除此以外,称谓变更背后更深层次的思虑在于,外媒每每提及中国的“Chairman”,一个红色时代的个人至高象征——“毛主席”,便会出现在公众脑海中。回避“主席”称号,在当时看来或有助于中国走出独裁时代的观感,并以一种现代国家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视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