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军难破“两个加沙”? 透视哈马斯神秘隧道网Gaza Metro
以巴新一轮冲突进入第二周,随着以色列计划对加沙地区增大反击力度、呼吁当地民众撤离并酝酿地面进攻,外界十分担心当地的战况。然而,位于该地区地表以下的一个神秘隧道网——“加沙地铁”(Gaza metro),或许会为哈马斯带来一个巨大战略优势,有机会令军备完善的以色列也难以攻破。
“这是在一块相当小的领土上建立的一个非常复杂、非常庞大的地道网络。”以色列赖赫曼大学(Reichman University)地下军事专家Daphne Richemond-Barak如此形容。然而,除了哈马斯以外,没有人知道这一隧道网的实际规模有多大。2021年,以色列宣称已经摧毁至少100公里的隧道,但哈马斯声称他们修建的500公里长的隧道中,只有5%遭毁。假如属实,此一地下隧道网的长度相当于纽约市地铁系统的一半规模。
多年来,哈马斯一直利用这个地下隧道网络,走私并藏匿武器、隐藏指挥部、情报室、武装分子以及发动袭击。有指该组织的一个主要指挥控制中心便是位于加沙al-Shifa医院的地下,而哈马斯在此次袭击中挟持的约150名以色列人质也被藏在这些隧道之内。
美国智库“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军事专家Scott Savitz说:“尽管技术对策不断进步,但地道仍然是破坏敌方地表优势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他称,对方“永远不知道地道是否存在,有多少,还有在哪里。他们只会知道自己发现的那些隧道”。
始建于2005年、“人手”开挖?
有专家指出,这些隧道最早始建于2005年,即加沙地区遭封锁之前两年。由于当地缺乏通常用于在地下深处修建隧道的那种大型机械,相信挖掘工程很可能使用简单工具深入地下挖掘地道网,其后再布上电线并用混凝土加固。以色列长期以来一直指责哈马斯将用于民用和人道主义目的的混凝土转用于修建隧道。这些花费在地道上的巨额开支,原本可以用来建造民用防空洞或预警互联网。
地道的高度和阔度不一,有的是以混凝土建造,有的深度达30至40米的地底;入口则有的位于建筑物内或街道上,甚至有的设于学校之内。除加沙地底以外,部份隧道还延伸至以色列以及南部的埃及和北部的黎巴嫩境内。通过这些地下通路,巴勒斯坦人可以从埃及走私各种货物和武器至当地。
得益于这些地道,哈马斯可以向以方发动攻击。例如,有激进分子于2006年利用以色列边界下的一条隧道杀死2名以色列士兵,并俘虏了另一名士兵沙力特(Gilad Shalit),后者被哈马斯关押5年后通过囚犯交换被送回以色列。
另一方面,面对加沙的庞大地道网,以色列可以做的也不多。2013年,一位以色列居民在家中听到了奇怪的声音,以军由此发现一条1.6公里长、18米深的隧道,隧道内有混凝土屋顶和墙壁,可前往以色列基布兹(Kibbutz)附近。翌年,以色列以需要铲除“恐怖隧道”的威胁为由,对加沙进行了一次规模庞大的空袭和地面攻击。但到目前为止,以军的清扫行动都收效依然甚微。
专家:地道可抵消以军优势
自中世纪以来,地道便一直是极具价值的战争工具。有专家认为,即便在今天、面对以色列高度现代化的先进军备,地道仍然能够帮助哈马斯抵消以军在技术方面的优势。
2014年以来,以色列已耗资逾10亿美元,在与加沙地带长达60公里的边境线上修建地下屏障,以及一个监测新隧道工程的系统,但根据特拉维夫国家研究所(Tel Aviv Institute for National Studies)的研究,这些传感器无法探测到有转弯处、交叉路口的地道。虽然,在过去10多年间的每一轮战斗中,以色列已对哈马斯造成重大打击,但最终该组织仍得以通过地道将其领导人和战斗人员藏身于此。
对于以军而言,可说有“两个加沙”需要解决:地表以上的加沙,以及炸弹和无人机无法到达的地下加沙。
Daphne Richemond-Barak在一篇专栏文章表示,以军对地道的位置、路线和内部活动都只能掌握有限的情报。在地下,传统的全球定位系统、监视系统和夜视系统都不起作用,增加了突袭、绑架、诱杀和一对一作战的风险。很少有士兵能在这种幽闭、黑暗和动荡的环境中作战。
加沙地区人口稠密的状况,使以军突破地道的任务更加艰巨。因在3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230万人,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康里库斯(Jonathan Conricus)说:“可以把加沙地带想像成一层是平民,另一层是哈马斯。”以军认为,基于这种两层结构,哈马斯得以将地表的平民当作掩体,使得以军难以攻破。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引述一名曾在加沙作战的以色列士兵:“我们知道他们在等着我们,加沙地面上的情况很糟糕,地下的情况更糟糕。”
从以上的种种可见,加沙地铁充满许多不确定性,特别是对以色列而言。因此,有专家认为,未来数月以军或会陷入血腥的城市巷战,还有密集的建筑、地雷、隧道,以及大量平民混杂的作战环境,很可能使得以军陷入苦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