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变异大减疫苗功效? 港大潘烈文解释两大应对方向
继英国、南非等地的变种接连引发不同程度的新疫情,Delta变种又一次席卷全球各地,内地多处及澳门,以至香港亦告“失守”。而且不同地区均出现不少已接种疫苗民众感染的报告。科学家认为这一变种比此前传播效率较高的英国变种(又称Alpha变种)传播速度还要高50%,且能够降低现有疫苗的保护率。
各国疫苗接种率增加的情况下,疫情形势不但没有缓和,反而变得更加严峻。病毒的变异还存在哪些未知?未来疫苗的发展又会如何?民众是否要一而再、再而三接种新一代疫苗呢?《香港01》专访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潘烈文教授,解答这些问题。
Q:英国政府紧急事态科学委员会(Scientific Advisory Group for Emergencies,SAGE)上周发表的报告中分析了病毒演变的多种可能情况以及影响,当中提到抗原性转移(antigenic drift)和抗原性转变(antigenic shift)这两种可能出现的病毒变异形式,可否简单介绍一下?
潘:抗原性转移是指新冠肺炎病毒在传播过程中变异,比如在病毒的棘蛋白(spike protein,即病毒表层的一种蛋白)上的变异,令到现有的抗体,无论是已经感染过的患者产生的抗体还是疫苗所产生的抗体,认到它(病毒)的能力变低。这就是抗原性转移,它指的是蛋白里面有个别的amino acid(氨基酸)发生变异,令到它稍微有些不一样。
潘:而抗原性转变(antigenic shift)是指,病毒和其他冠状病毒发生recombination(重组),类似于将它们的基因交换,即病毒的一大段基因是由另一个不同的冠状病毒所给出的,从而出现新的病毒。而这个病毒,它的棘蛋白也可能是来自其他病毒。以新冠肺炎病毒来说,它可能和一些在人身上存在的已知的冠状病毒——比如常见的感冒病毒OC43,NL63等——和它们交换了基因,这就有机会令我们新冠肺炎的疫苗完全失效。但这个情况(在现实中)未必会出现。
或者还有另一个情况,这个新冠病毒在动物中传播,产生另一种病毒。这种情况就像2009年猪流感一样,病毒在猪体内传播了很久,以致人的H1N1和猪的H1N1的抗原表达很不一样,令到现有的给人的疫苗或者曾患病的人的抗体认不出这些在动物身上传播的病毒。
换句话说,抗原性转移令疫苗效用降低,而抗原性转变则令疫苗的效用完全变成零。以我看来出现抗原性转变的可能性比较低。
Q: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像Delta等很多新冠变种,是否都是上面所提到的抗原性转移呢?
潘:是的。也就是病毒发生了小小变化,使疫苗效用降低了,但还不至于失效。
至于刚刚提到的SAGE的这份报告,它只不过是讨论不同的hypothetical scenario(假设性情境),当然,有这样的做法是希望看到不同的可能性,可能性大的就支援做多些,哪些危险性高的,在真的发生时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处理。
Q:我们知道在抗原转移(即一般的病毒变异)下,病毒表面的棘蛋白可能发生突变,而无论是mRNA、灭活等不同类型的疫苗,(抗体)都需要靠棘蛋白来识别和锁定病毒,那么是否无论哪个种类的疫苗,都会同等的受到变种的影响呢?
潘:这涉及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在人身上用的疫苗是需要追踪新冠病毒的演化,将来可能有新一代的疫苗或加强剂将会继续使用,恰恰就像现有的流感的情况,每年一次、两次去看需不需要增加疫苗株。那以我们现在所见,将来(在新冠疫苗的研发上)也要这样做,根据新冠病毒演化的情况,判断是否需要改变病毒株,以此更加接近当时流行的病毒株的情况。
但是有另一个研究的方向,可否做一些比较万用性的新冠疫苗呢,无论是哪种新冠病毒,我们都可以用这个疫苗去保护人。但这个会是比较长远的研究。当然现在已经有人着手做这样的研究了,但会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不是一两年能实现的。希望现在新一代疫苗出现后,民众打了一针之后就不需要担心新的变种会大大减小这个疫苗的效用。
现在我们所用的疫苗都是经过过去长时间的研究,无论是mRNA还是其他,可能不是在冠状病毒但是在其他平台上使用过,所以有一个基础在,就能够比较快的研发出适用于人的疫苗。但刚才所提到的万用性的疫苗,因为没有做过(长时间的研究),所以要从头评估安全性、效用如何,这些都还没有现成的数据,就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Q:那么在这个万用性疫苗问世前,是否都需要不断更新现有的疫苗呢?
潘:这就要看新冠病毒演变的情况。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就是,现有的疫苗对有些病毒,比如Delta的保护性比较低,但仍能降低死亡率和重症情况,有一定效用。但将来的病毒会否演化到感染后死亡率仍然很高,那就需要更新的疫苗。
Q:可否简单解释研发人员如何根据变种改良疫苗、开发疫苗补充剂?
潘:第一要看病毒的基因排序,从流行病学来看是否存在某个病毒株会流行得快、让较多人感染。像Delta每个国家都有、个案都比较多。
第二就要看打疫苗的人所产生的抗体是否能中和新的变异的病毒,比如有人打了疫苗,抽出来的血清里面的抗体会不会对Delta有一定中和作用。
这两者情况同时存在,就需要更改疫苗株。
Q:疫苗株是如何更改的呢?
潘:我们现有的疫苗都是用2020年初发现的新冠病毒病毒株开发的,现在我们就要用Delta变种去做疫苗株,以致产生的抗体能更有针对性。
Q:有科研人员提出,现有的疫苗过度依赖针对病毒的棘蛋白(spike protein)结构,但其实可以针对病毒内更多的元素,让准确性和效用提高。
潘:当然存在这样的可能。有几种情况,灭活疫苗如香港使用的科兴(灭活疫苗)就不止是棘蛋白,有其他蛋白存在。那么其他活性疫苗,比如mRNA疫苗是否应该有多一些其他蛋白释放、表达出来呢?有这样的可能。当然也要看,譬如增加抗原后会不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呢?
可能性虽然存在,但也需要做一些安全性的、临床的测试。但也不能一刀切说增加了抗原,保护率一定高,有机会有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因此需要进一步引证。
Q:现有主要的疫苗种类中,有没有哪种疫苗更容易改良或者以增强剂来加强效用?
潘:现有的灭活疫苗已经将病毒大部分的结构性蛋白包括在疫苗里面了,其他疫苗,比如mRNA疫苗就只有棘蛋白,AstraZeneca(阿斯利康)疫苗则是利用病毒的载体。但其实所有疫苗都有能力加不同的抗原进去,技术上是做得到的,更多的是安全性的问题。
Q:目前看来病毒的变异速度似乎颇快,这是否意味着民众需要不断接种新的疫苗或打加强剂?
潘:因为本来病毒不是在人身上传播,所以病毒也在用自己的方法寻求比较可以在人身上传播的模式,所以我们需要不断追踪,不断根据变异情况考虑是否需要更换疫苗株。但很难估计什么时候需要更换疫苗株。
就好像流感病毒,我们消灭不了它的时候,它就在人之间不断蔓延、传播、变异。将来可能也会像应对流感一样,民众每隔一段时间要去打一针疫苗,以增加人的抗体或抗病毒的能力。
编按:上述访问内容经香港01记者精简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