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当拿——阿根廷民族英雄与拉美左翼旗帜

撰文: 罗保熙
出版:更新:

马勒当拿(Diego Maradona)上月25日突然离世,作为少数配得上拥有“球王”称谓的人,马勒当拿天生性格反叛、口无遮拦,加上长期被毒瘾酒瘾困扰和丑闻缠身,令外界对他又爱且恨。成就这位结合“魔鬼与天使”般的球坛经典人物,离不开的还有其成长和时代背景,令他成为阿根廷民族英雄和拉美左翼旗帜下的一代人物。

毫无疑问,极具天赋的马勒当拿拥有过人的足球技巧,尤如伟大的艺术家或音乐家。正如阿根廷作家Juan Sasturain表示:“马勒当拿是一位艺术家,因为他在一无所有之中创造出一些东西。”

魏德拉将军铁腕管治期间,积极清除异己,成为阿根廷历史永不磨灭的一章。(Getty Images)

诚然,阿根廷人热爱足球,拥戴本土球王自然无可厚非。但马勒当拿的“江湖地位”和他成长时足球和政治高度挂钩的时代背景其实密不可分。1976年,阿根廷右翼团体以政变推翻伊莎贝尔.贝隆(Isabel Martínez de Perón)的统治,导致国家进入恶名昭彰的“肮脏战争”(Dirty War, 1976–1983)时期。军政府强调必须无所不用其极地消灭所有妨碍“国家重组过程”的恐怖份子和共产主义者。

在军政府铁腕管治之下,逾三万名异议份子、无辜学生自此“人间蒸发”,社会陷入恐惧的氛围。此外,阿根廷经济亦一潭死水,物价高涨、通货膨涨严重,更发生遍及全国的大罢工和反对军政府运动。

军政府不惜投入巨款举办1978年世界杯。(Getty Images)

由于该国早于1966年经已成功申办1978年世界杯,故当局希望利用足球作政治宣传,也好作“足球外交”之用。军政府希望利用世杯主办国的身份来“重振国家精神”,并安排海军将领拉科斯特(Carlos Lacoste)全权主持世足筹备委员会,又动用较原定多出十倍的大额国家预算来举办赛事。

另一个重要的事件发生在1982年,由于国家经济不景,军政府为转移视线而发动福克兰群岛战争,希望透过从国力渐衰的英国手上夺回土地挽回声望。但英国千里迢迢来到阿根廷家门口击退阿根廷人,这场战争的失利严重挫败了阿国人民的民族自尊。

马勒当拿极具天赋,亳无疑问是球王级人马。(Getty Images)

上述的背景也许多少说明了马勒当拿奠定球王地位和国民英雄的种种原因。1978年,18岁的马勒当拿横空出世,替阿根廷以3:1赢苏联夺得世青杯冠军,并获得赛事的最佳球员奖。四年后,马勒当拿首次出战世界杯决赛周,结果阿根廷于第二轮分组赛中分别败于意大利和巴西脚下,而马勒当拿在对巴西的比赛中,更因踢对方的球员被红牌赶离场。

1986年,以26岁之龄第二度挑战世杯的马勒当拿终于迎来人生最重要的“表演舞台”。其中,面对仇敌英格兰的半准赛中,马勒当拿分别凭借“上帝之手”和精湛的盘球技术摆脱对方多名球员和守门员将球送入网窝,个人入两球以2:1淘汰对手入四强。最终阿根廷在该届决赛以3:2击败西德,第二次捧起大力神杯。

对仇敌英格兰一役,马勒当拿的“上帝之手”成为无数阿根廷人津津乐道的一刻。(Getty Images)

当届,马勒当拿凭一己之力上演击败英格兰的“复仇记”,可谓赢尽阿根廷上下民心,也解释了阿根廷赢得该届世杯非凡的象征意义,也为马勒当拿冠上了民族英雄的光环。

饮水思源 化身拉美左翼旗帜

马勒当拿的“江湖地位”并不局限于阿根廷国内,对于整个拉丁美洲地区而言,这位出生于布宜诺赛勒斯贫民窟的传奇球星,亦是区内重要的左翼政治旗帜。因为纵观其一生,他从未忘记自己的出身,始终如一的和底层民众一起。或许也是儿时的成长经历,塑造了马勒当拿的两极个性,一方面离经叛道、蔑视权贵、活像个流氓;另一方面则饮水思源、坚毅,革命者的特性。

马勒当拿率领阿根廷捧起大力神杯的意义非凡。(Getty Images)

虽然马勒当拿成名后的90年代曾一度支持右翼势力,但他很快便发现右翼的政治立场与自己的出身和性格特点不符。马勒当拿虽然政治理念鲜明,但他自知不是参政的材料,故从未参政,连议员也没当过,亦没从属任何党派。唯一一次担当政府职务,可能是2010年德时任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Cristina Fernández de Kirchner)邀请他出任荣誉性质的体育国务秘书。

不过,有鉴于马勒当拿球王和民族英雄的名气,阿根廷政客不论左派和右派,均希望邀请对方参加选举造势。此外,由于南美足球与政治联系的密切程度超过了所有地区,拉美不少政客过去也希望能拉拢马勒当拿,争取这位家传户晓的大人物支持。

马勒当拿在政治上的参与主要靠拢区内左翼领袖,他本人亦经常发表左倾的言论。当中最广为人知的一环,便是他的反美精神。承接拉丁美洲的反美传统,马勒当拿对于美国有着浓烈的抗拒情绪。马勒当拿不准女儿看荷里活大片,他曾豪言说:“在你们的爸爸面前,那些美国怪物都不算什么英雄。”此一极度反美的作风令他与委内瑞拉强人领袖查韦斯(Hugo Chávez)友好,成为坚定的拉美左派政坛兄弟。

马勒当拿生前最喜欢的一句说话来自哲古华拉(Che Guevara)语录,“在革命中,一个人或者赢得胜利,或者死去。”此外,马勒当拿与古巴另一位革命领袖卡斯特罗(Fidel Castro)熟稔,他更可说是马勒当拿生活上的导师和政治上的领路人。在球坛生涯后,马勒当拿因吸毒问题渐渐走下神坛,到2000年代初,已届中年的马勒当拿被卡斯特罗接到古巴哈瓦那进行戒毒治疗,这段期间卡斯特罗更扮演着马勒当拿“严父”的角色。

马勒当拿若不踢足球,或许也可以从政?(Getty Images)

马勒当拿后来说:“我几乎丧命,那时候阿根廷很多医院都不想医治我,觉得我是个麻烦人,是卡斯特罗在夏湾拿为我打开了一扇门。”因此,马勒当拿右臂上纹有哲古华拉的头像,左边小腿则纹有卡斯特罗头像。

2008年纪录片《马勒当拿》的导演Emir Kusturica曾如此评价这位阿根廷球王,他说:“如果没有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马勒当拿一定会成为一名革命者。”

马勒当拿离世,令不少阿根廷人纷纷透过纹身来纪念这位国家民族英雄。(路透社)

综观足球历史,没有多少人能配得上球王的地位。在当今球坛中,即使强如美斯(Lionel Messi),即使他能在退役前再一次为阿根廷赢得世杯,也无法复制马勒当拿的成就和江湖地位。或许可以说,马勒当拿的离世正式宣告一个时代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