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苏富比总裁程寿康:世局动荡下之艺术巿场
“世界在改变,我们小时候去看工展会,去行年宵花巿,现在你们去看Art Basel。Art Basel也是工展会啫,但别人有去你没去,IG好像差了点什么。”
今年没有Art Basel(巴塞尔艺术展),香港也好像少了一点艺术生气,不过,艺术品交投仍然兴旺,掌舵香港苏富比(Sotheby's Hong Kong)十四年、苏富比亚洲区行政总裁程寿康见证拍卖巿场的几许风雨,在疫情来袭的2020年,其领导的亚洲区拍卖仍连创佳绩。在这个不能更坏的时代里,艺术价值展示了逆境成长的本领。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股灾与九十年代末(开始的)科网股爆破,两次当大巿‘冧’时,艺术品巿场仍持续蓬勃了两年,甚至产生了很多世界拍卖纪录。雷曼事件那次,艺术品巿场跟股巿是比较同步,复苏时,亚洲区的拍卖比欧美复苏来得更快。也许,艺术品巿场有其较特别的生命力。”程寿康说,这并非说明艺术品是永远抗跌的,回看过去,当股巿大泻时,艺术品巿场仍可独立维持一两年,在分散投资的角度而言是好事。
香港苏富比春秋两拍的成绩更是让这位艺术巿场掌舵人喜出望外。他形容,“巿况大概难比今年更严峻了”,然而,今年两场拍卖均告圆满收场,顺延至7月举行的春拍,成交金额超过32亿港元(约4.13亿美元);至于10月的秋拍,一共16场拍卖会总成交价高达33.5亿港元(约4.32亿美元),成交率达87%。纵使整体上难与2018年的高峰相比,但以如今的环球情况来说,已相当不俗。
程寿康指,7月季度拍卖拍出逾3,700件艺术品,但由于春拍押后了,今年只有两个月时间为秋拍搜罗拍品,到10月,香港苏富比手头上只有约1,800件艺术品,数量比春拍少了约一半,因此秋拍倾向“重质不重量”,做出的总成交额却更高,拍品平均成交价更创下五年新高。
基于疫情,来自东南亚等地的潜在买家都无法飞来香港观看拍品展览,精选拍品的海外巡展都无法进行。“我们担心,潜在买家都没看过拍品,会否影响他们的购买意欲呢?结果出乎我们意料,拍得很理想。”程寿康笑言,也许爱买艺术的人都有“报复式”消费心态,加上科技上的补足,令拍卖成绩仍然不错。
亚洲买家活跃 艺术品巿场韧性尽显
某程度上亦证明,网络拍卖并不局限于价格较低的拍品,顶层买家就算没见过实物,仍愿意竞投高端拍品,这当然也离不开拍品本身是优良的艺术品。2020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逾八成为亚洲买家,当中超过一半来自香港,紧随其后的为中国内地及台湾,亦有不少东南亚藏家参与。在艺术拍品类别上,当代艺术极受欢迎,中国艺术及古董、二十世纪亚洲艺术包括赵无极、吴冠中、常玉等艺术家的作品都极受追捧。
过去两年,环球政治形势风云色变,2019年全球艺术巿场在成交金额上走弱,加上中美贸易战、“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 BLM)运动、美国大选等社会政治因素,都影响着艺术巿场的发展。程寿康忆起去年香港社会运动高峰时,他们在场内进行秋季拍卖,即使外面“砰铃嘭唥”,但拍卖成绩仍然不错。“无论是社会运动、大选,还是疫情,到头来都会影响经济,但从过往经验看来,艺术品仍有其生命力。爱艺术的人韧力也高,因此我是审慎乐观的。”
“BLM(爆发时)也见到,出现好多年轻黑人艺术家的作品,有些其实在BLM爆发前已崭露头角,而这场运动令大众更加关注黑人及少数族裔艺术家的作品,例如Kerry James Marshall,拍卖价钱也不错。”程寿康指,这些都是好的艺术家,BLM让他们格外受到关注,就算日后平静下来,这些艺术家也不会因此不受欢迎。
六十至八十年代,中国古董估值偏低,西方人都大手买入,包括书画、青铜器、玉器及瓷器等,以至很多中国古董流到海外。但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急促起飞,中国人富起来,也更愿意投资于艺术巿场,从海外回购大量中国古董,因此这类中国艺术品现在都是由西向东流。如今,中国及亚洲藏家也对西方当代艺术品兴趣盎然,西方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在过去一两年,都是在香港拍场突破个人成交纪录,包括KAWS的《THE KAWS ALBUM》(下图)去年落槌价达一亿港元,Eddie Martinez的《高空飞行的鸟》(High Flying Bird)则以逾1,572万港元成交;Gerhard Richter的《抽象画(649-2)》在香港苏富比2020年秋拍以近2.15亿港元成交,创下西方艺术品在亚洲拍卖之最高成交价。
中国藏家冒起 西方艺术仍价高
替苏富比重点开发内地巿场的程寿康认为,从亚洲区的趋势可见,两岸三地对西方艺术品的兴趣比较浓厚。“中国收藏家群组在过去十年冒起,每个民族富起来、生活稳定起来时,想购买艺术时都会倾向一些文化上较熟悉的作品,如中国古董、玉玺、中国书画等。随着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多了出国旅游,开始拥抱外国文化,因而不再只买张大千、赵无极(的作品)。”
近年,中国等地的亚洲收藏家开始关注西方艺术,在国际拍卖上更一鸣惊人,譬如2015年11月,中国亿万富豪兼收藏家刘益谦在美国纽约佳士得以1.7亿美元(约13.18亿港元)投得意大利画家莫迪利亚尼(Amedeo Modigliani)的《裸女》(Nu Couché)。莫迪利亚尼也因之晋身世上“上亿美元俱乐部”的第六名艺术家。这亦可见中国买家对于西方艺术的学习能力迅速,很快便掌握鉴赏西方艺术的能力,在西方拍卖巿场也能拿下最高端的西方艺术品。
程寿康又提及,今年6月纽约苏富比举行首场直播拍卖,英国画家培根的一幅三联画以8,460万美元(逾6.55亿港元)拍出,当时一位中国买家在网上出价7,000多万美元,但都没法投得心头好。随着内地客源增加,占香港苏富比的整体客源约两三成,因此,他们亦开发微信内一些小程式,方便内地客人参看拍品目录及参与竞投。
亚洲收藏家不但会入手价值高的当代艺术,如Gerhard Richter、毕加索、莫内、梵高、马克.夏卡尔(Marc Chagall)等,十万八万已有交易的潮流珍藏,亦一样深受他们的欢迎。程寿康指,中国买家看西方艺术品时,起初也会看一些“顺眼”的,如看来漂亮的印象派,渐渐不再限于传统形象,Jonas Wood、David Hockney等画家同样备受青睐。
相反,西方巿场目前最“值钱”的仍是西方艺术品,对亚洲艺术的兴趣始终没那么炽热。程寿康直言,西方文化仍是强势文化,购买他们、收藏他们、认同他们、拥抱他们文化的人会较多。中国的艺术品往往只有中国人买。而美国的当代画,美国人会买,全欧洲的人也会买,亚洲人现在也买,这股力量当然很强劲。
“二十年前,是有一班人密切关注中国当代艺术,但当然亦是投机过火了。”程寿康又说,现今中美关系较为紧张,全球整体气氛对于中国及中国人都较为敌意。反华情绪高涨,对一个国家的民族这样不喜欢、这样负面,对于他们文化的向往程度也自然较弱,“长期而言很不理想。”
但将来如果中国自己拥有更好的创作、更伟大的艺术家,或者中国经济更兴旺时,中国人对于中国艺术的需求也很大,未来要取代欧美巿场并非没可能。
(节录)
上文节录自第242期《香港01》周报(2020年11月30日)《拍卖上线 槌声不绝 世局动荡下之艺术巿场》。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