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场口罩之辩:湿货街市的废存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WHO)日前敦促各国关闭湿货街市这类“危险场所”,以防止下一次的全球大流行发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全球肆虐之下,难免让人诘问要继续为这类“病毒温床”而付上多大代价。
然而,湿货街市在全球定义并不清晰,如香港的湿货街市并未有出售野味,是否应“一竹篙打一船人”?也有人类学者认为这类街市反映的,或许只是东西文化之间的差异,要求全面关闭是不设实际的。
疫情爆发至今,中国部分街市售卖野味的问题再次受到广泛关注。虽然中国上月经已宣布禁止在国内进行野生动物交易,但仍鼓励出口野生动物的产品。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月初公开呼吁世卫采取行动应对,又重申“这已经不是我们第一次看到这类的病毒从这些地方冒出来”。世卫特使纳巴罗(David Nabarro)亦表示,虽然组织没有权力勒令各国政府关闭湿货街市(wet market),但认为“这类场所确实存在危险”。
美国防疫专家、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NIAID)主任福奇(Anthony Fauci)也认同,中国应该关闭所有这类湿货街市。他指出:“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当我们有这么多疾病源自不寻常的人畜界面时,我们怎么不就此将其关闭。我不知道还需要发生什么才能使我们意识到这一点。”
制造“全球大流行”的理想场合
当然,我们都很清楚在亚洲地区很普遍的湿货市场,并不等于更具争议的野味市场。香港人生活必需的街市,世界不少国家也有湿货市场,如摩洛哥、中国、印尼、马来西亚、墨西哥、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地。这些街市卖的货品相对新鲜,而且价廉物美,深受当地人喜爱,也是游客喜欢前往体验当地文化的热门“景点”之一,能够迅速了解当地人日常生活的种种。
湿货街市通常售卖新鲜食品,包括水果、蔬菜、海鲜、肉类,活家禽以至野生动物。这些动物一般在售卖时才为顾客即场屠宰,以确保新鲜;商贩一般在屠宰后用水冲走血迹,故称为“湿货街市”。
不过,这类市场时常为人诟病,举例摩洛哥索维拉(Essaouira)的湿货街市,那里大量的新鲜海鲜随处摆放,吸引许多游客前来购买海鲜并即场享用一席海鲜大餐,然而卫生条件则不太理想。另一个是泰国翟道翟市场(Chatuchak Market),它是全球最大的野味市场之一,售卖猫狗、鹦鹉等作野味用途,以至一般家禽动物如鸡和猪,各式各样的生熟肉类和动物混集在狭小的空间,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西方社会普遍认为,街市一般的考量是利润最大化,而非公共卫生。因此这些湿货街市一般缺乏食物安全的预防措施,尤其是对生肉和活家禽和海鲜的处理,加上摊档满布血液、粪便、和动物内脏,环境又挤迫,容易演变成疾病传播的温床。此外,肉档商贩对动物权益的保障同样欠奉。由于这些街市的动物来源不明,也难以确定是否合法捕获,当局要监察病原体来源,也存在一定困难。
美国康奈尔大学兽医学院野生动物健康与健康政策教授Steven Osofsky认为,湿货市场将世界各地的野生动物混在一起,如同制造一场“完美风暴”(Perfect Storm)。他解释:“病毒的目标就是传播,没有比湿货街市更好的系统去帮助制造一场全球大流行,尤其在亚洲的城市中心。”因为在自然情况下,一些物种有可能永远不会碰上,然而在湿货街市血液、粪便、内脏充斥的情况下,病毒很可能传播到其他崭新的物种包括人类身上。
源自西方的误解?
诚然,基于科学原因,市场售卖野生动物的行为应该取缔。但在谴责湿货市场之前,或许要清楚分类。事实上,湿货街市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是售卖新鲜或经屠宰的野生动物;二是售卖一般活家禽,如猪鸡和海鲜;三是没有售卖任何活家禽或野生动物。因此,呼吁关闭“所有湿货街市”的做法未免错杀良民。另一方面,禁止这类街市其实无法杜绝人类进食野生动物,除了因为一般食用外,还有医疗用的野生动物市场;非法售卖的情况同样难以监管。
CNN在4月15日刊登一篇文章,题为"China's wet markets are not what some people think they are",(中国的湿货巿场并非如部分人所想),图纠正西方文化对中国街巿的误解。
中国内地大多数巿场,以至香港街巿都只售卖的湿货,其实多是新鲜食品,活宰的大概就只有海鲜及鸡等禽鸟,而非都是像疫情风眼──武汉华南海鲜市场,那样混杂多种动物及野味销售的市场。CNN报道续指,亚洲多国都有湿货巿场,部分的确有售卖野生动物,但这些野生动物交易虽然利润庞大,却并非主流,在大城巿尤其罕见,消费者通常都要专门到访一些大型巿场才买到野味。
对于街市存废问题,有人类学者认为问题反映了东西两种文化的差异。人类学家Christos Lynteris 和Lyle Fearnley撰文指出,拥有湿货街市的国家同样有超市和售卖预先包装的食品,但这些地方并没有照搬西方饮食文化的规范,其中一个因素是对“新鲜肉类”的需求。
过去20年间,香港虽然因禽流感爆发而多次扑杀活鸡,并中断街巿活鸡供应。至今仍不时有人提出要取缔活禽零售市场,设立中央屠宰场。但碍于业界利益、市民对活鸡供应的强烈需求等因素而一直未有落实。这也牵涉到本地饮食传统问题,“过时过节”也要吃新鲜鸡。
不过,今天香港街巿在保留活鸡供应的同时,对这类湿货街市作出了种种的改善措施,如加强清洁、做好人鸡分隔、视像卖鸡、增设通风设施及确保活鸡不会留过夜。香港的情况正好说明,“一刀切”关闭所有湿货街市未免过于极端,透过改善现有湿货街市的公共卫生和营运也是可行方法,在防控人畜共通传染病之余,同时保留本地饮食习俗。
错误了解湿货街市的现状只会加剧全球的焦虑,而且这种想法存在缺陷,忽略了这类街市的存在需要和经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