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无现金化”为何难行? 从7-11手机支付风波说起

撰文: 郑逸雯
出版:更新:

9月30日,日本便利店巨头7-11便正式废除其手机支付功能“7Pay”。这项服务本应成为一大“吸客”噱头,结果反因爆出大量非法盗用账户情况,酿成7-11史上屈指可数的公关灾难,投入使用仅三个月便黯然收场。这场风波不过是电子支付在当地迟迟难以推广的其中一个侧面。日本堂堂一个“科技大国”,为何偏偏在此方面落后于人?

手机支付服务推行的第四天(7月4日),7Pay公司社长小林强意外得到一个新花名—“双重验证阿叔”(即日文“2段阶认证おじさん”),他的名字也瞬间占据各大搜索引擎的热门榜单。

这位61岁的社长在当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为7Pay账户遭非法盗用的事件向公众道歉。当记者提问为何未有采用业界常用的*双重验证程序时,小林强微微侧头,面带迷茫地喃喃自语:“双重验证……?”

这一幕被现场多个镜头捕捉,迅速在日本社交网络疯传,随即引起网民愤怒:这样一位连基本概念也不了解的“阿叔”,如何能主管7Pay的研发部门?

注:双重验证(Two-Step Verification)指网络产品的用家通过两个步骤证明自己的身份,例如在使用账户、密码登陆后,还需输入手机接收到的验证码。

日本电子支付:7Pay爆出盗用丑闻,小林强(左一)等高层向市民鞠躬致歉。(Getty Images)

还原电子支付先驱失误始末

他们的愤怒不无道理。7-11身为日本最大连锁*便利店品牌,在金融服务领域素来走在同业前沿。公司早在2007年便推出名为“nanaco”的充值支付卡,至今累计发行6,600万张;同时拥有手机程式“7-11 App”,主要用来发布促销与商品情报,下载次数逾1,000万。7Pay推出之前,7-11顾客的非现金支付比率为35%,在日本属高水平,综观全日本各行各业,此比率不足两成。

注:日本便利店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兴起,八、九十年代在各地扩张业务,密集度极高,服务亦非常多元化。除了提供各类型的早餐、热食、便当,以至生活杂货等,还有代交水电费、买戏票或演唱会门票、收发快递、打印等服务,店内亦多数设有提款机及厕所供客人使用,照顾生活上方方面面的需要,成为日本人不可或缺的行业。

正因为7-11深受消费者信任,今次7Pay丑闻的打击才格外沉重。7Pay功能于今年7月1日上线后,翌日便出现账户被盗用的情况,至该月底合计有808名受害者,损失金额逾3,860万日圆(约279万港元),规模之大令人咋舌。

单从技术层面分析,7Pay的一个明显安全纰漏在于并未设置双重验证,导致重置密码、盗用账户相当容易。而小林强会见传媒时一问三不知的表现,正正暴露,这一失误也许离不开公司管理层与研发过程脱节。

日本电子支付:7-11力推自家支付平台,却出师不利。(资料图片)

7-11早在去年2月便开始研发手机支付功能,最初设想推出一个独立的手机程式。然而,公司高层之后改变策略,转而计划将7Pay作为一个新功能,添加至原有的“7-11 App”,希望以此吸纳本已下载程式的逾千万用家使用。

7-11之所以作出这个决定,某程度上是因为竞争对手奋起直追。去年12月,另一便利店巨头全家(FamilyMart)在门市引进手机支付服务“PayPay”,配合促销活动,消费人数旋即创下27个月新高。初尝甜头后,全家更决定于今年7月1日推出自家手机支付程式“*FamiPay”,令7-11内部开始出现“决不能落后于同业者”的声音。

注:用户透过全家的My FamiPort App绑定信用卡后,就可利用FamiPay功能在店内消费结账、储积分点,以及使用快速缴费服务。功能上跟7Pay类似。

内忧外患下“谁也说不出口”

日本便利店一向遵循“24小时营业”制,作为龙头的7-11因而面临劳动力短缺的危机。今年2月,东大阪市一间加盟店因人手不足而缩短营业时间,被7-11总部罚款。惟在舆论指摘下,公司撤回罸款要求,更于6月宣布在部份分店展开“非24小时”营业试点。

日本电子支付:日本国内外企业近年来争相在当地推广手机支付服务。(VCG)

种种事件均坚定了7-11尽快推出手机支付服务的决心。7-11对7Pay寄予厚望,期待它能够吸睛、吸客,同时减轻收银员的工作负担,缓解人手短缺问题。急于求成的心态令他们忽略一个安全隐患—“7-11 App”只需用户名和密码便能登入,新加入的电子支付功能并未另外设置验证程序。

4月上旬,7-11宣布将于7月推出7Pay功能。《日本经济新闻》引述匿名消息人士称,早在这之前,公司内部便有开发人员质疑其安全性有欠保障,也有人提出,延迟推出会更好,但“面对着急的高层,谁也说不出口”。

急于求成,导致7Pay错漏百出地面世,7-11在这场风波中,金钱、口碑均损失惨重。不过,从另一角度理解,事件可谓日本企业争相投身手机支付浪潮的缩影。单计使用QR Code的结算服务,近一两年来在日本呈井喷式增长,现今有超过20种同类手机程式供当地民众使用。

日本电子支付:电子支付系统众多,反而令日本消费者无从选择。(Getty Images)

另一方面,日本政府不断推出“无现金化”的激励政策,例如今年10月将投入2,800亿日圆(约204亿港元)预算,为使用信用卡、电子货币、手机支付等服务的消费者提供储积分、商品折扣等优惠。2020年东京奥运会即将来临,日本政府希望向世界展现“科技大国”形象,打造“无现金社会”正是一大关键。

“无现金社会”未必更方便

与企业和当局的雄心壮志相比,日本民众对电子支付似乎兴趣不大。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去年日本非现金交易仅占消费总额的18%。作为对比,这一数字在韩国高达近90%,在香港也有六成,可见日本人的现金情结深厚。

日本电子支付:在韩国,电子支付占比近九成。(Getty Images)

明治大学政治经济学部教授小早川周司对《香港01》分析指,日本目前部份非现金结算方式在便利性上存在明显缺陷。以QR Code支付服务为例,“企业间竞争太过激烈,互用性(interoperability)有待加强,反而令消费者难以从中选择。”这即是说,消费者在不同店舖可能要使用不同的手机支付服务,变相令结算更加麻烦、低效。

小早川续称,日本国内遍布银行设施,意味着民众缺乏动力转用非现金方式支付。“在东京,每个角落都有ATM机和分行,现金实在太方便了。”不过,他也指出,在长期低利率的国内环境下,不少银行正在削减这些设施,未来或降低人们对现金的依赖。

日本当局曾提出一项目标—2025年国家的非现金支付比率达40%,小早川对此持乐观态度。他认为7-11事件提醒企业注重安全、保护消费者,并强调最关键是建立民众对电子支付的信任。“(日本)中央银行的发展史,正是培养民众信任法定货币的历史。”如今发展非现金支付服务也是同样的道理。

日本电子支付:日本银行设施完善,现今却成为推行“无现金化”的阻力。(VCG)

闭门造车 日产手机“孤岛化”

可是追根溯源,在三、四十年前网络尚未普及的时代,日本人对国家的电子产品抱有很大程度的信任与骄傲,尤其是手机。那个年代,最典型的日产手机多为翻盖式,配备颜文字输入法、红外通讯、“1seg”手机电视等功能,全方位迎合日本用家的喜好。

然而,这些为日本消费者度身定做的功能,反而阻碍了日产手机走向世界,而一众日本电讯企业当时纵使掌握领先全球的技术,却未有注重开拓国际市场。久而久之,日本手机产业在闭门造车中独自发展,逐渐脱离了国际大趋势。这种现象被日本学者称为“*加拉帕戈斯化”(即日文“ガラパゴス化”),在该国的手机、汽车、金融设备等产品中均有出现。

注:英文译为“Galapagosization”,这个词源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演化论著作《物种起源》,描绘在远离大陆的太平洋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Galapagos Islands),动植物进化出独特的形态。日本学界以此类比本国科技产业在孤立环境(指日本市场)下独自发展的状况。

日本电子支付:上世纪末风靡日本的翻盖式手机。(Getty Images)

2007年,第一代iPhone问世,此后智能电话以无人可挡之势成为主流的手机形态。在智能电话的系统支持下,手机程式发挥出巨大潜能,其中一个成果便是利用QR Code、非接触式支付(Contactless payment,可简单理解为“拍卡”)等技术的手机支付服务。

讽刺的是,上述两种广泛应用于电子支付的技术,其实均由日本企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研发。只不过当时手机的软硬件条件有限,因此尽管日本国内试过打造“手机钱包”,但并未掀起大规模的手机支付热潮。智能电话问世后,长期处于“孤岛”的日本社会需要一段时间习惯这种新式手机,面对其附带的支付服务,自然也需要一个适应期。

上文节录自第182期《香港01》周报(2019年9月30日)《从7-11手机支付风波说起 日本“无现金化”为何难行》。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