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首位夜间市长 管理阿姆斯特丹全靠“无为而治”?
阿姆斯特丹出现世上首位夜间市长
2012年,世界上出现首位夜间市长,他是31岁的阿姆斯特丹居民Mirik Milan。别以为他的职衔是市长,就必定是政府官员。其实,他隶属于一个名为阿姆斯特丹夜间市长基金会(Night Mayor Foundation Amsterdam)的非牟利机构。该组织一半的资金来自市政府,一半来自商界,如酒吧和餐厅。而Milan就是由酒吧、夜店经营者和公众投票选出的。
Milan当选夜间市长前,曾在多间知名公司当创意总监,也曾跟一名DJ朋友经营夜店,推广电子音乐,因此对夜间经济活动的生态有透彻了解,可弥补政府官员和公务员的不足。上任后,Milan的工作就是担当市政府、夜间经济场所、居民、文化创意产业人士间的沟通桥梁,平衡各方利益,在守住城市创造力的同时,也要确保居民的日常生活不受干扰。
“无为而治”解决噪音问题
要知道Milan实际做了什么,首先要看阿姆斯特丹原来的模样。未有夜间市长前,当地法例规定夜店平日只可营业至凌晨四时,周末延后一小时。因此,每晚夜店关门时,就是最喧闹和混乱之时。酒客一拥而上至街上,有的人意犹未尽,在街上流连吵闹、继续喝酒,令附近居民极头痛。这是Milan上任后首要解决的问题,有趣的是他没缩短夜店营业时间,反而不加规管。Milan向十间市中心外的夜店,发出24小时营业牌照,将部分人流疏导至市中心外,且不再硬性规定何时关门,意味着人们得以有序、分批离开,有效解决噪音问题。
Milan推行的第二项措施是在市中心最大的伦勃朗广场(Rembrandtplein),派驻20名“广场领班”(square hosts)巡逻,以友善口脗呼吁人们不要大呼小叫、随地小便,又帮助醉酒人士电召的士,指示游客如何乘车离去等。Milan说:“‘广场领班’就像管家,他们受薪兼受过培训,像警察的耳目。‘广场领班’在酒客眼中,不具侵略性,他们还会向游客介绍附近有什么好夜店,有什么音乐表演,令游客宾至如归。”除此之外,阿姆斯特丹还会推出用来举报噪音的手机程式,有关投诉会直接交由社区警察处理。“居民说这个手机程式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因为他们不用再凌晨两点起身致电警署,然后等15分钟才有人接听”。Milan说。
“阿姆斯特丹模式”的成功,引来不少大城市仿效。伦敦、巴黎、柏林、苏黎世、纽约等,纷纷设立夜间市长。2016年,阿姆斯特丹更举办首个夜间市长峰会,与不同城市的代表交流经验。“阿姆斯特丹只有85万人居住,2016年却吸引了170万游客前来,为此处带来180亿欧元(约1,749亿港元)收益”。他又说,发展夜间经济不但会带来庞大经济效益,还有助吸引人才。“夜猫通常是年轻、受过教育、有创意、有志创业的人......他们搬到大城市除因工作机遇,还因为这里生活更多元有趣”。
伦敦夜皇关注女性安全
英国伦敦近年积极推动夜间经济,除了由2016年8月起逢周五、周六开通地下铁通宵线外,去年还增设了“夜皇”(night czar)一职。第一任夜皇Amy Lamé曾经营同志酒吧,又当过DJ。亮丽的履历助她击败数以百计申请者,赢得夜皇一职。她上任后随即拜访喜爱夜生活和晚上工作的人,由酒店工作人员、交通警察、艺术家以至通宵在图书馆温习的学生,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难处,并寻求解决方法。目前她正忙于制订女性安全宪章,企业可自愿签署,承诺采取措施打击任何形式的性骚扰,务求令伦敦成为世上最安全的城市。
巴黎夜间市长有名无实
巴黎首位夜间市长莱昂(Clément Léon) 2013年上任时31岁,他许下四项承诺,包括确保不会有酒吧因噪音投诉被下令停业,并成立补助基金,助酒吧安装隔音设备。其次是争取地铁周末24小时运行、改善晚间照明、举办更多娱乐活动,开放予所有人参加。不过,许多承诺都无法兑现,有指因巴黎市长伊达尔(Anne Hidalgo)没给予足够支持,令莱昂受尽掣肘,只能靠发起示威和杯葛,迫使市政府听取意见,夜间市长沦为无实权的空衔。
上文刊载自第107期《香港01》周报(2018年4月16日)《黑夜“揸fit人”不易做》。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4月16日(星期一)出版的第107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