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老屈德川家康
撰文:胡贞山
不知何故,近期不少香港的文人墨客,都喜欢拿日本历史“借古讽今”,或者借题发挥。可惜,他们往往不作深究,乃至不求甚解,为了“讽今”生搬硬套,使人扼腕。
以香港作家郑立为例,近日他在台湾《鸣人堂》撰文,题为《人为何工作?从德川家康看经济动力》,以德川幕府创立人德川家康的“名言”借题发挥,便是错漏百出,使人忍俊不禁。郑立自称“历史学家”,但他在引用德川家康的所谓“名言”之前,却不查证家康公有否说过此话。
他声称德川家康曾说:“要统治农民,要让他们吃不饱也饿不死”,其实出自高野常道(1729-1815)的《升平夜话》,《东照宫御遗训》及《落穗集》亦有类似的记录。然而,这些文献出世之时,家康公已去世后多年,不能也无法证明德川家康曾有此言,可能是后世之人假借家康公之名,抒发自己的思想,或者只是辑绿一些民间流传的典故。
比《升平夜话》更早的文献纪载,则出自《本佐录》,同样是他人手笔,难以引证家康公曾出此言。另一方面,《本佐录》的原话是“百姓は财の余らぬ様に、不足なき様に治むること道なり”,译成中文是“让百姓既没有余财,又没有(食粮)不足的问题,这才是治民之道”。郑立那句“吃不饱也饿不死”,似乎是硬生生将两番说话的意思合而为一。
先撇开译法,乃至家康公是否说过此事不论,郑立为了借题发挥,在解读这句说话之时,根本没有查考当时的时代思想背景。以郑氏解读“饿不死”(“死ぬ様に”)为例,显然忘记了那话是写给封“建”领主看的治民心得。对于封建地主阶级而言,如何有效地通过农民百姓收夺贡税的同时,又不至于无以为继,农村崩溃,所以要让百姓“死ぬ様に”啊!这是一个关乎统治稳定的课题,跟什么“没有活下去的希望”,又有什么关系呢?
况且,郑氏可能不太知道,江户时代的日本农民现在动辄自杀轻生的日人港人不同,假若他们生活难以为继的话,是会闹出“百姓一揆”的。虽然当时的农民,深知自己难以改变“一生为民”的命运,但是为了活下去,则是敢于跟领主拼命。因此,那句“名言”才要警惕领主慎防农民因饥荒而造反,跟港人没有上流或上楼希望,便可能变得消极怠惰,完全不是同一回事啊。
至于“吃不饱”,原句只说“不让百姓活的好”(“生ぬ様に”),而不是直接说吃不饱。与此同时,郑立为了借“名言”谈香港经济,再次无视当时的历史背景。需知道,当时日本刚从战乱频仍的战国时代恢复过来,百姓本能上早已为了保命求存,尽可能让自己及所在的村落逃过战乱。因此,“对”领主撒谎虚报田产的情况十分普遍,百姓也一直跟领主斗智斗勇。
到了恢复和平的江户时代,斗智斗勇的角力也并未停止,遇到贪婪的领主时,百姓便会起事抗争。反过来说,站在领主角度,则希望把百姓的余产收走自肥,或者用在藩国的财政上。毕竟,农业是江户时代日本的经济支柱,领主旗下的武士,都是靠著百姓的田贡养起来。
正是由于郑立无视当时的历史背景,他的所谓经济伟论,其实只是引用了一句德川家康的“名言”,甚至不知他有否说过的话,然后自说自话,再老屈到家康公头上。什么“贫富悬殊会有害经济”,江户时代奉行等级制度,又何止是贫富悬殊啊?什么“太穷的人会退而取援助金甚至行乞”,江户时代的日本,普遍民众生活并不丰裕,若农民不努力种田,乞能乞到什么啊?还社会援助金,当时日本有现代香港的福利制度嘛?
最使人感到懊恼的地方,是郑立此文背后的批评点略嫌有误。究竟香港人工作是为了买楼吗?楼的有无决定了人的欲望吗?如笔者早前在其他地方提到,香港人的消费意欲并没有因为楼价高昂而受到影响,游日、韩,泰、台、澳的团日日出发,证明人们工作的原因,活下去的希望,并不只建基在能否发达,买不买到楼,也不是发奋的原动力。正因为香港社会现时崇尚物质生活,消费意欲不因楼市而减退,社会上追求名车、名牌、食好西、出外旅游之人,遍地皆是。这证明香港人即使苦于高楼价,无法克服“有瓦遮头”=置业买楼的迷思,但香港人仍然有其他的生活追求。反之,如果一个社会人人都觉得努力打工为供楼,才算奋发向上的话,这样的社会不是人没有欲望,而是社会已成病态物质社会了。
本文为来稿,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如欲投稿欢迎电邮至history@hk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