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银行|开业近3年仍旺丁不旺财 拆解行业发展三大“关卡”

撰文: 许世豪
出版:更新:

本港虚拟银行开业至今近三年,发展已有一定规模,目前总客户数目合共170万;业界亦一直各出奇谋吸客,带来新气象。好像在刚过去的农历新年期间,有虚银结合传统与科技,推出电子利是封,用户可透过在 App 上“逗利是”、“派利是”,以至参与小游戏赢奖品。

虽然虚银的营运渐上轨道,但有业内人士向《香港01》反映,行业发展仍有掣肘,例如大银行利用垄断地位令虚银未能充分发挥eDDA的简易便捷功用,而传统银行亦迟迟未全面开放 API,加上出粮系统等问题,令虚银无法发挥所长。专家就虚银面对的困境拆局,探讨拆墙松绑的可能,并建议现阶段虚拟银行宜改变宣传策略,集中向潜在用户宣传自己的优势,“做大个饼”。

本港虚拟银行开业至今近三年,目前总客户数目合共170万,惟旺丁不旺财。(资料图片)

本地首家虚拟银行开业至今逾两年多,香港目前已发出8张虚银牌照,热闹非常。翻查金管局网页,当局当初形容,引入虚拟银行是香港迈向智慧银行新纪元的关键举措,相信虚银发展可推动香港的金融科技和创新,并有助促进普及金融。

虚银仍处“烧钱”阶段 吸纳存款差强人意

两年多过去,情况又如何?8家虚银开业至今,一直积极争取客户,亦见各自的特色,如众安主力发展扣帐卡及保险等,并已进军财富管理业务;汇立着重贷款及财富管理业务,通过收购进军印尼市场;Mox以信用卡服务及借贷为主;平安壹账通(PAOB)主力服务中、小型企业等。

各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似乎都找到不错的定位,惟打开“数薄”,却有另一番现象。各家虚银仍处于“烧钱”阶段, 去年10月中期业绩出炉,全行半年税前亏损总额16.78亿元,与2021年同期蚀16.5亿元相若,业绩“见红”相信与继续投放资源,推出多种新服务及优惠以吸引客户有关。

如果细心观察,不难发现虚银贷款增长与存款増长严重“背驰”。期内,整体客户贷款额除天星银行外,七家均见增长,合共较2021年底急增近八成至111.2亿元。另一边厢,吸纳存款方面却停滞不前,存款总额仅约252.8亿元,较2021年底的253.1亿微跌。

行业发展似乎陷入樽颈,有业内人士向《香港01》指出,虚银仍受eDDA、开放 API及出粮系统等问题困扰,直指“根源”来自传统银行的“保守”及“阻挠”,认为政府有责任牵头制订行业标准和规范。

虚银与传统银行之间曾爆发eDDA收费风波,至今未完全解决。﹙资料图片﹚

关卡一、银行高收费阻虚银吸钱  eDDA离奇“设限”

“吸存”可谓银行发展的“活水”,惟虚银与传统银行之间曾爆发eDDA收费风波,目前情况仅略有改善。虚银正式营运后,认为传统银行收费过高,最终经过多月协商,于2021年3月便传出各银行就eDDA“转钱”所征收的费用,由以往“一刀切”改为“分层收费模式”,即是单次转帐金额过得少、手续费就付得少。

电子直接付款授权服务(eDDA)是“转数快”(FPS)的一项附加服务,提供直接扣账授权功能。“转数快”支援的其中一类eDDA是由收款人设立,以虚拟银行为例,存户利用eDDA连接个人传统银行户口与虚银帐户,方便跨行调动资金,过程可不用离开相关虚银App,只须简单按键,就可“拉钱”到个人虚银户口。 虚银无分行,接受存款主要经两渠道:FPS即时转账或eDDA。前者现时免费, eDDA则根据最新安排,提款银行会向存款银行(虚银)收费,视乎“转钱”金额而定。
eDDA是甚么?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经过近两年的运作,情况没有大改变。如有虚银客户想从某一家传统银行“拉”30万元至虚银户口,相关虚银就要向该传统银行付费数千元。虚银不想罔顾客户体验而断然取消eDDA服务,但为控制成本,有虚银只好将大部分eDDA的单笔转胀限制于2,000元水平,宁愿要求客户分10次入钱,用尽低层收费,都避免一次过的大额过数。即是说,想由传统银行“拉”1万元资金到虚银,可能要分5次入钱。

该业内人士直言,一直争取eDDA零手续费,认为现时做法严重影响客户体验,亦阻碍了虚银的“吸金”能力。更甚者,各行eDDA手续费差异出奇地大。

ZA Bank 支援14家银行的eDDA服务,但单笔转账上限的差距大。(ZA facebook)

翻查各虚银网页, ZA Bank 支援14家银行的eDDA服务,但单笔转账上限的差距,由高达100万元至低至2,000元。例如,与交通银行、创兴银行及同为虚银的Mox、Livi及天星银行的单笔转账上限为100万元,而星展及集友则为1万元,至于汇丰、渣打、中银、恒生、招商、南商及中信银行,单笔转账上限仅2,000元。

至于Mox存款上限方面,就只有虚银ZA Bank、Livi Bank及母行渣打银行有“无上限”限额,其他就一律2,000元。另一虚银WeLab Bank,其所有eDDA单次上限为2,000元,官网上更写明:“如果你想重复转账,可以设定多条自动入钱规则以减轻不便。”

关卡二、“开放API”只闻楼梯响 窒碍金融科技发展

至于“开放银行”(Open Banking),可为金融机构带来数据革命,透过“开放API”,银行把过去以封闭式管理的产品及用户数据,与第三方服务供应商共享,简单而言,若果传统银行向虚银开放,虚银可直接取得用户数据,从而得到基本信息进行验证,以更方便的方式提供贷款或信用卡等零售银行服务。

不过,该业内人士直言,虽然金管局积极支持及分四个阶段去推动,传统银行的步伐却未如理想,一直以系统安全等问题,不愿“开放API”,窒碍行业创新。他认为,客户数据本身就属于“用户”,是否向虚银开放,应交由用户决定,而非银行本身。

一众打工仔目前仍未能用虚银作出粮户口。﹙资料图片﹚

关卡三、出粮系统拖延更新

一众打工仔目前都是使用传统银行户口出粮,据业内人士指出,至今未能改用虚银的原因,与金融基建未更新有关。业内人士解释说,企业通过在银行开设商业户口,以批量方式每月向员工转帐出粮,当中涉及一个名为ECG的系统,惟自“转数快”推出后,ECG原定于2021年左右被取代,亦即虚牌发牌后大约两年。

因此,虚银业界有声音指,开业时没可能投放资源去使用一个本应即将“寿终正寝”的系统,惟据悉,传统银行一直以“转数快”未能完全处理异常问题等各种理由,令两者整合的过程一拖再拖,最新要延迟到2024年9月,令打工仔迟迟无法使用虚银作出粮户口,影响消费者选择及虚银发展。

香港资讯科技商会荣誉会长方保侨(资料图片/夏家朗摄)

方保侨:传统银行不友善属正常

香港资讯科技商会荣誉会长方保侨接受《香港01》访问时认为,传统银行态度“不友善”属正常,并以“开放API”为例子称︰“人哋用咁多钱发展一个系统,在商言商,除非(立法)规范,﹙否则﹚又好难话边一啲(API)要开晒。”他笑言,政府亦有推动开放政府数据,但至今亦未完成开放,相信要由当局逐步推动,“我谂好多嘢要协商,唔系话完全冇可能,但金管局要带头。”

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香港银行学会高级顾问陈凤翔则表示,银行非常担心系统风险问题,“喺银行角度,一定要安全到一万唔会出现,连万一都唔会。”

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香港银行学会高级顾问陈凤翔﹙资料图片﹚

陈凤翔:虚银要改善推广策略

他不否认,目前“开放API”及eDDA等问题,的确减慢了虚银的发展步伐,但他同时反建议,现存的虚银须好好利用其特点,为自己的业务做宣传。

他认为,虚银只提供财务诱因去吸客,但未有利用客户的需求去推广,他举例说,虚银可以24小时为港人提供财富管理服务,特别是已经移民的港人,“试过唔见咗(传统)银行网上银行密码,佢要你到分行处理,虚银唔会咁设计,十几万人离开咗,呢度都有个需求。”另外,香港所有持牌虚拟银行都是存保计划保障的成员,一旦倒闭赔偿上限为50万港元,“你可以叫人去虚银开多个户口,分散一下风险。”

他坦言,传统银行不会“跷埋手由你打”,现时虚银提供的服务,传统银行的手机应用程式都有提供,又认为行业的开放不会一步到位,但相信未来虚银可涉猎的范畴只会更多,目前最重要的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去“做大个饼”。

金管局发言人称,鼓励虚拟银行创新和稳健发展。﹙资料图片﹚

金管局︰续与虚银讨论和跟进关注议题

就虚银所面对的“关卡”,金管局发言人表示,银行之间会就不同服务(包括eDDA)自行协商,并因应所需服务的成本及风险等因素厘定有关收费。该局一般不会介入银行之间的商业协议或干预双方拟定的收费水平。

至于Open API,金管局称,28间参与零售银行已陆续提供各项开放API功能,包括产品资料、产品申请、帐户资讯和交易。登记使用这些 API的第三方服务提供者一直稳定增长,截至2022年12月已录得逾1300宗登记,而每月亦有逾60万宗银行产品申请和支付交易经开放API完成 。香港在银行业开放API已初见成效,金管局将继续借鉴外国在开放API上的经验,以促进本地的相关发展。

该局补充,一直支持虚拟银行发展,会继续与虚拟银行保持紧密的沟通,讨论和跟进业界关注的议题,鼓励虚拟银行创新和稳健发展。

至于传统银行,回复查询的汇丰称由于eDDA收费属于银行与相关机构的双边协议,该行不便评论。另外,汇丰一向支持香港银行业开放API的发展,目前提供多个API让第三方服务供应商协助发展在其他平台提供不同类型的银行服务,包括个人和商业银行的产品及服务资讯。

至于中银香港则称,有关与其他收款机构为客户提供设立电子直接付款授权(eDDA)指示的收费,该行会根据商业原则,并综合考虑不同因素,包括市场情况、服务需求等而厘定。该行亦一直积极推动开放银行服务,现时已开放超过100个API,涵盖存款、保险、基金、按揭、贷款等业务的资讯及申请类别,高峰日用量同比稳步增长,并继续积极促进数据互联互通,以创新科技提升客户体验,与不同机构透过Open API合作,围绕不同客群打造创新商业合作模式,拓展金融服务的范围,以迎合客户理财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