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生宁择医科 不选科研” 学者邓希炜︰经济转型要推再工业化

撰文: 古美仪
出版:更新:

政府在今年内将会推出《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就四大发展方向制订重点政策,包括完善创科生态圈,实现香港“再工业化”等。早前亦宣布设立100亿元计划,以配对形式资助不少于100支有潜质成为初创企业的大学研发团队。港大学者认为,要推动本港的科研发展,政府不只要抢人才,亦要抢企业,争取国际创新公司来港,为本港的科学家提供足够就业机会,才能在源头着手,化解港生不敢投身科研的问题。

港大经管学院冯国经冯国纶基金经济学教授及亚洲环球研究所总监邓希炜接受访问时指出,香港现时面对的问题,除了一直为人诟病的高地价成本之外,亦有香港的中产阶层“空心化”问题,中产职位愈来愈多流失,同时中产阶层的工资增长幅度,不但低于富有阶层,亦较低下阶层为慢。因此,香港有必要推动经济转型,吸引更多创科公司落户,以增加中层职位的就业机会。

邓希炜认为,本港现时流失了逾10万人,确实是要面对现实,人口萎缩加剧本港经济转型的困难。(欧嘉乐摄)

人口萎缩加剧转型难度

然而,现时本港正值人才外流潮,对经济转型造成阻碍亦需关注。根据政府资料,今年二季度本港18至39岁劳动人口为130.19万人,较2021年同期的139.85万人下跌9.6万人,与2020年第2季141.85万人相比,两年流失劳动人口共11.6万人。

邓希炜认为:“本港现时流失了逾10万人,确实是要面对现实,人口萎缩加剧本港经济转型的困难”,认为政府要在留人才、抢人才政策上要多下功夫。

“好多香港学生计数好叻,夺取国际大奖,不过考大学选科时都不会选做科研,宁愿求稳阵选读医科做医生”。(资料图片)

抢人才不但包括吸引海外人才,同时亦要善用及挽留本地人才。对于本港人才培育方面,他指出,“好多香港学生计数好叻,夺取国际大奖,不过考大学选科时都不会选做科研,宁愿求稳阵选读医科做医生”。正是反映本港科研就业机会前景欠佳的实况。他建议政府要降低科学园区的劳工成本,吸引国际创新公司来港。

“好多香港学生计数好叻,夺取国际大奖,不过考大学选科时都不会选做科研,宁愿求稳阵选读医科做医生”
邓希炜

一级人才考虑的不是钱

长线来看,政府要聚焦落实高新科技产业政策,方能吸引企业及人才。因为“一级人才(是否来港)考虑的从来不是钱,而是创建事业的机会”。认为本港政府要有清晰目标,落实推动几个有优势的产业,配合一系列的补贴政策,方能有效。他又指,生物医疗科技产业有优势,因为本港大学的科研技术高,特别是医学科研方面,比内地大学表现更理想。

特首李家超上月发表《施政报告》,就招商引资吸纳人才提出多项建议,当中包括合资格外来人才来港7年成为香港永久居民后,可申请退还在港置业时缴付的额外印花税。对此,他认为需时太长,建议将7年缩短至3年,否则吸引力低。原因是区内很多地方,对抢人才的资源分配十分进取,不单是税率减免,“甚至是愿意提供一层楼俾人才,又会安排子女当地教育升学适应支援。”配套十足,对人才方有足够的吸引力。

邓希炜指出,区内很多地方,对抢人才的资源分配十分进取,不单是税率减免,“甚至是愿意提供一层楼俾人才,安排子女当地教育升学适应支援。”(郑子峰摄)

抢企业胜抢人才

短线来看,邓希炜认为“抢企业比抢人才容易”,因为企业要发展新业务,大多数会带同一班中高层管理团队来港,能够随即补充技术及管理人才。

面对本港高地价成本,不少港资商人并非离开工业 只是离开香港。(王海图摄)

港资非离开工业 只是离开香港

不过,要争取企业到港,自然需要有税务优惠及政府补贴,同时亦要有相关的产业政策,为企业提供行业长线发展的路线图。他又透露,与生产力促进局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吸引港资企业,回港投资工业,促成本港“再工业化”。他指出,一直以来都有不少港资商人在港从事制造业起家,不过在本港高地价政策下,他们将厂房北移,其实“港资公司并未有离开工业,只是离开了香港。”

他在与企业进行调研了解本港再工业化的难度时,发现最多商家认为挑战在于资金成本高,亦有15%及14%企业家,认为本港制造业基础设施不足,以及欠缺工程。他认为,本港要致力发展的落马洲河套地区,解决土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