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产口罩?】香港制造买少见少 “iPhone模式”是港工业出路?

撰文: 何敬熹
出版:更新:

武汉肺炎持续扩散,全球口罩需求大增。不过相较内地每天最多2,000万个的口罩产量和台湾的每天400万个口罩产量,香港据报现时只有惩教署月产250万口罩,即日产约8.3万口罩,市面自然出现严重的口罩荒。

市民高呼希望有更多本地出产的口罩,令人好奇“香港制造”为何消失?

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发明的“可水洗口罩”或会在港生产。(受访者提供)

香港过去数十年“去工业化”,大量厂商搬到内地或东南亚其他国家生产,“香港制造”买少见少。香港人近日最“贴身”的例子,便是要四处扑口罩,有韩国、菲律宾、甚至欧洲的,就是少见来自本地生产的口罩。

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总监(业务拓展)陈慧欣表示,其实香港有不少不织布公司,生产纸巾、尿片、口罩等不织布产品。这些公司部份现时仍在港设有办房、甚至有少量生产在港进行,但大规模生产一般是在其他成本较低的地区进行。

要在香港大规模生产,除了土地、较昂贵的人工等问题外,还有不少配套问题要解决。以该中心研发的“可水洗口罩”为例,也有望在港生产,但其中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找到用加玛射线消毒的配套。众多不同难题令在港发展工业举步维艰。

陈慧欣认为香港“再工业化”应学习iPhone模式。(受访者提供)

iPhone模式是港再工业化出路

香港“去工业化”已久,制造业目前只占本地生产总值(GDP)约1%,产业不平衡下,政府提出“再工业化”,以发展先进制造业, 为香港的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但暂时未见太大成效。

陈慧欣认为,若单看GDP,其实未必完全反映到工业对香港经济的影响,但香港的创新研发确有需要再加强。她指,香港在高端生产上有一定竞争力:营商环境很好、是国际和内地接轨的桥梁、对国际人才吸引力很高。

“再工业化不是说要将整个生产线搬回香港,将眼睛闭起来不断车衣。其中一个方向是将不太高技术的部份,去较低成本的地区做,或用机械取代,香港则集中做创新、研究,和前期小批量生产的部份。”陈慧欣指,美国手机生产商苹果(Apple)的iPhone生产虽然主要在苹果,但产品设计和研发等较高端的部份,都是在美国本地进行的,这是香港“再工业化”应该学习的方向。

iPhone的生产,主要在内地进行。(资料图片)

香港企业胜在够灵活

她续指,香港公司其中一个很大的优势是十分愿意试“新事物”,且十分灵活。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研发的应用技术,在收取授权费后,便会开放给公司采用,是非独家授权的,授权对象也不只限于本地公司。在不同公司都采用同一技术、互相竞争的过程中,香港公司未必不够中外、较大规模的同业竞争。

“我们以往研发过一个发热物料技术,原本是用来制造御寒衣物,其中一间获授权技术的、真的很小型的香港公司,却将技术用在医疗健康领域,十分成功。不但英国一间很大的连锁百货公司都卖他们的产品,他们更会去罗浮宫展览。反而,获授权同一技术的另一间大内地公司,虽然规模较大,但反而生产不到。灵活性在应用技术上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