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银香港鄂志寰:人民币国际化迎新台阶 香港角色需转型
自中美贸易战开打以来,人民币持续于“7算”兑一美元关口波动,汇率偏软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蒙上一阵阴影。无奈屋漏兼逢连夜雨,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势将加大今年内地经济的压力,难免拖慢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
虽然前景一片迷离,但中银香港(2388)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依然充满信心。她指出,人民币于过去10年历经“从无到有”的国际化历程,现时理所当然地进入转折期,下一阶段将更紧扣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香港的角色亦将更上一层楼。
自2009年7月,人民银行推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国际化至今已走过10年的路,而人民币更于2016年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纳入为特别提款权(SDR)的一篮子货币,令其国际化进程进入高潮。
不过随着近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加上2018年起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似乎有所却步。根据国际结算银行(BIS)去年9月公布数据,人民币在全球的日均成交量为2840亿美元,虽较3年前的统计高出四成,却只能守稳全球交易货币的第八位,占所有货币的交易比重仅仅微增0.3个百分点至4.3%,有不少评论因而形容人民币国际化尺无寸进,难以挑战美元的领导地位。
主场驱动 紧扣金融市场开放
对于外界批评人民币国际化进展停滞,鄂志寰并不苟同,她指出人民币经过10年迅速的推进后,难免会进入一个转折期,“人民币国际化的速度少不免没有之前那么显着,而且当中也有贸易战的影响。”她指出,过去人民币国际化倚重香港、新加坡等离岸市场的推动,下一阶段必须转向“主场驱动”的模式,即与中国的金融市场开放政策相结合,将人民币国际化的重心转回内地。
鄂志寰认为,近年香港的点心债市场发展近年遭遇樽颈,去年人民币资金池也有所萎缩,反映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规模有其制约,“而主场驱动则可为外资提供更便利的交易、更有规模的市场,其次也可倒迫中国金融市场提升竞争力、推动机制改革,以及市场的深度及广度。”她举例指,近期中国股债市场加快开放,鼓励外国投资者持有持有人民币资产,“QFII、RQFII额度都取消了,实际上就是人民币国际化。过去是一条条政策推出,而今次是整个市场都开放。”
人民币随一带一路走出去 东盟成突破点
踏入下一个10年,不仅人民币国际化的“主场”由离岸市场回到国内,鄂志寰认为亦需更具针对性,“包括服务实体经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投资需要,例如一带一路的对外投资若能更多使用人民币,将有利降低成本及风险。”她预料,与中国经贸关系日趋密切的东盟,将能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口,原因是当地除了是一带一路的重点区域,亦已晋身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如果使用人民币作交易货币,可以降低成本及汇兑风险,加上东盟本身也面临美元紧绌问题,本币规模亦偏少,使用人民币支付可解决这些问题。”
不过,香港向来为离岸人民币的业务枢纽,一旦人民币国际化走向“主场驱动”模式,会否反倒对本港金融业不利?鄂志寰对此大派定心丸,认为随着中国市场愈趋开放,香港的桥梁角色只会更加吃重。“香港的优势是坐拥先发优势,过去10年香港在人民币产品、业务以至基础建设方面,都积累了非常深厚的经验;银行业、金融监管标准也与国际接轨,给予投资者更多信心,有关业务并不会一下子全跑到内地去。”她举例指,现时大量人民币的清算安排均需在本港的即时支付结算系统(RTGS)上进行,而本港金融业的人民币债券、基金、融资工具等,对比国内仍有一定优势,内地难以在短期内完全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