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Cowrice:与女儿一起创作,一起成长
何谓“物”?《说文解字》说:“物,万物也。”《列子》说:“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器物以外,能够体现声色情感的载体的也是物。借着父亲节,我们要介绍父母给儿女最珍贵的“物”——爱。
摄影:Steph Yang、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Philip Lau与Grace Kwok于2003年成立创作单位Cowrice,以对方的样子为灵感,Philip负责摄影,Grace则负责画画。他们说当时自己满怀愤世嫉俗之火,对世界、对社会有许多不满,直到2007年大女儿凝映出生后,两人的生活态度变得平和,连带照片、文字、插画等内容都变得静态和内向了许多。Cowrice从二人变三人到四人家庭创作单位,旁人无不感受到一家四口之间的爱,形于色,溢于表,全都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来。而凝映画中流露出的率真,是孩子的美学,是父母放手不束缚的爱。
小朋友不是天才,但他们有自己的目光看世界,希望能让他们自由表达所思所想。
以女儿的眼睛看世界
Philip与Grace一直都是跟随人生的经历去创作,以不同媒介来表达自己,而自从凝映出生后,整个生活及创作重心便转移到女儿身上。一家人喜欢旅行,不是饮饮食食走马看花的那种,而是放慢脚步用心感受当地风情的游历方式。他们每次去旅行都会以一本游记来纪录点滴,Grace偏向静态的活动,旅行中大多数的时间都会用来写生,凝映一岁多时也开始让她一起画画,或者收集一些树叶、车票、门票,Philip则会以即影即有拍下家人们的模样,把一本本素白的本子都填满色彩。看到凝映的作品,当然不是那种幼稚园填色比赛的“超班”作品,但她的画作拥有的是孩子那种天真、率性——“小朋友不是天才,但他们有自己的目光看世界,希望能让他们自由表达所思所想。”Grace认为画画与音乐是最容易表达自己的媒介,而小朋友没有那么多创作准则加进去,只管直接表达自己所想,因此作为父母最应该让儿女随心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是肆意要求他们有如何高超的技巧,或批评他们的作品。
Philip与Grace透过与女儿一起画画、做劳作,也是一种双向沟通与学习的过程——“我们好像透过她(凝映)的眼睛看世界,而且随着她慢慢长大,她的眼光会有不同。”翻看他们的画册,凝映从简单的线条到如今画出爸爸、妈妈、妹妹的模样,一步步在成长,而且每拿出一本画册,她都能仔细忆述画画当刻遇见的人和事,这份记忆力,怕是依赖电子产品记事的人所欠缺的。那些画册,是承载着家人回忆与孩子成长的“物”。
父母没有补习班
记得以前曾看过一段是父母对孩子说的话,意思大概是:孩子啊,如果父母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也请原谅我们,毕竟父母也不是生下来就已经是爸爸、妈妈,又没有学校或教科书告诉我们怎样做。
如何做父母、如何做子女,世上哪有一套绝对的标准,也没有适用于每一个家庭的指引。Philip与Grace也是边学边做,凝映和豆豆从他们身上学习处事态度和道德价值,他们也能从两个女儿身上看到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是否正确。两人由“愤青”到为人父母,坦言女儿们的出生让自己开始思考如何做父母,发现自己其实没有资格去挑这世界的毛病,反而应该自我反省和内观。2016年时,他们为亲子艺术村的展览创作了《我们的心居于大地间》,运用石头和树叶来回归大自然,透过此作品来表达人类只是世界的一部分,其实为人、为父母又何用那么执着?以前他们对待女儿时可能也有责骂、脾气,或者沟通困难时会相隔许久才发现问题所在,但现时学会每天自省,夫妇间也会互相提点——“自己对世界的包容大了,放手就是爱”两人的原生家庭背景虽然不同,但都拥有家庭成员给予的爱,现时他们也希望两个女儿都可以经历这份爱,让她们也懂得去爱人,学会处世、接物。
凝映眼中的父亲、母亲
父母给予孩子的一切“物”,孩子都能感受到吗?答案是肯定的。凝映眼中的爸爸是搞笑、可以和她一起玩乐器的人,妈妈则是可以和她谈心事、一起做劳作的人,两人角色于她都是“陪伴者”。或许用文字来表达她的感受有些许单薄,但从她的手工作品则可以看到她对父母的理解与情感。
在访问之前,已经从朋友间听闻Cowrice是一个很有爱的家庭,到访问当天看到他们一家的互动时,确是无误。这份家人之间的爱并不是无形的,它存在于每一幅字与画、每一份劳作、每一帧照片、每一个互动之中。Philip与Grace希望两个女儿经历的家庭成员的爱,想必她俩必能感受得到,并把这份珍贵的“物”——爱,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