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for Gabrielle:Coco表象下的女子
其实更喜欢称Coco Chanel为Gabrielle Chanel,前者太甜美,易入口,有时不免掩盖了这女子的本相。而在Gabrielle身后,Karl Lagerfeld一直悍卫、巩固、甚或建立这个女子的形像,除了商业因素,或多或少有感情成份在内,这样长年去改动、组合、翻新一个女设计师留下的各种元素,老佛爷不能说不是最了解她的人。
难怪刚发布的Inside Chanel第18辑短片,终于重新提出Gabrielle这个名字,并将其连接Coco Chanel的反叛。短片开始就引她一句话:"I decided who I wanted to be. And that is who I am."
听来潇洒,但这个女子其实很复杂,要做自己不容易。世人总不停重提她在二十年代怎样改革女装,却不大知道她在战后的孤独,流落国外多年才回到巴黎,这当然关乎她于战时与德国外交官Hans Gunther von Dincklage打得火热,甚至有传言她是德国特务,在战争完结前为德英协商和平条约。
就算她在邱吉尔协助下免却牢狱之灾,重返故园却始终难免有时不我予之感。1954年2月5日,71岁的Chanel,终于回到康朋街31号,再度举行时装骚,再度坐在她那镜面楼梯前,看着fashion show举行,一切该如旧,只是看惯Dior新风貌的巴黎人,不再热烈拥抱她了。
但Gabrielle,这个年过70的女性,却不认输,一样仍往前冲,1955年推出2.55手袋,1957年推出双色Sling back pumps,后来都成为经典,堵塞时人之口。经得起低潮,能重新起步,这就是魅力,这样见惯起跌的女人才有足够魄力说得出那句“时尚易逝,风格长存”的名言。
不过,世人都喜欢容易入口的东西,叫惯了Coco Chanel,还不知道是否真能改口Gabrielle Cha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