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收购Supreme】连锁店模式未必是好 物以罕为贵才是致胜之道
【收购Supreme】较之Supreme的James Jebbia,也许Colette的Sarah Andelman和Stussy的Shawn Stussy才真正是值得载入史册的清流,将名利看得云淡风轻,从高峰之上急流勇退,只求活出自我。这种气度和风骨,是真正艺术家才会具备的特质。
当然于这个谁大谁恶谁正确的资本主义世代,清高地谈艺术意义和道德意志,只会被人笑作傻子,但历史也证明,好些品牌正正是因为过度扩张,最终面临破产,甚至倒闭,例如Forever 21和La Chapelle拉夏贝尔就是好例子。虽然今次21亿美元收购Supreme的VF Corp,财雄势大又经验老到,Supreme在他们领导之下,未来十年也不见会出问题,但十年之后……
事关Supreme这二十六年其中一个重要致胜之道——稀有性,特别在2017年前还未被Carlyle Group收购的时代,以独立品牌姿态行走江湖的Supreme,其产品数量保持在一定数量;专门店逢星期四开卖时(日本地区则是星期六),更规定顾客排队入场购买;好些热卖单品如Box Tee,更会失惊无神停止生产,或将原来Made in USA的鬼罕背包,交由中国制造。如斯种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麻烦不便,均成功揣摩到消费者虚荣消费心理,愈难愈爱,终使到Supreme神圣不可侵犯,长做长有。
这种贩卖稀有的独立品牌,与这个商业世代下纵然愈来愈少,但还是有的,例如日本银器Goro's、英国Paul Harnden或奥地利神隐时装大师Carol Christian Poell等,都是屹立经年,仍然坚持限量生产,罕有销售渠道的特权阶级,钱一时三刻未必赚得最多,却总给能够安稳地赚下去,极少遇上经营困难问题,看看Goro's,就算失去了主脑人高桥吾郎,只要成功保持稀有性,Goro's全球唯一表参道专门店,每年每月每日都永无止境大排长龙。
或者有人会觉得,就算现在被VF Corp收购,只要商业策略控制得宜,Supreme不就仍然可以保持其稀有性这核心价值吗?
对于这个构想,只能够说理论上是可行,但问题现在VF Corp乃斥资21亿美元(约162亿港元)去收购一个品牌,面对这个天文数字,Supreme基本上已没可能维持以往依然相对小众的经营模式,全面推向国际化、产品批量化、以及在全球各国开设更多更大的官方专门店,这些都是指日可待,以前亚洲地区只有日本有Supreme专门店,现在五年后或许香港、上海都会有,十五年之后甚至会跟Vans一样,单单是香港就有18间连锁专门店之多,恭喜大家终于不用食炒价买水货了,但是否反而有些失落感呢?
何况这类“隔篱饭香”的案例,在时装世界以外,同样比比皆是。像吉野家于91年由日本初登陆香港,到了90年代尾、00年代,当时分店仍维持区区数间,人们无惧山长水远,大排长龙,为的就是吃它一碗牛肉丼,然而时移势易,随着分店愈开愈多,已达至泛滥地步,这个东京百年老字号,也渐渐在港人心目中失去光环,昔日以食到这牛肉丼为荣的美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所以话,较之Supreme的James Jebbia,Colette的Sarah Andelman和Stussy的Shawn Stussy或者才是真正值得载入史册的清流,前者觉得妈妈已年老退休,自己一个再经营下去已没意思,把如日中天的巴黎时装店结业;后者则贵为美国街牌元祖,却于1996年卖掉自己股份退场,以留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将名利看得云淡风轻,从高峰之上急流勇退,只求活出自我,这种气度和风骨,是真正艺术家才会具备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