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阴柔美横行 看流行文化战场怎样演变
近年“娘炮”一词成为了中国流行文化战场,甚至因官媒各执一词,加上九月开学季电视节目请来“娘炮”偶像加入,上升到国家民族未来发展层次的争论,出了“少年强,国家强;少年娘,国家娘”的骂战(女性主义者提出了“男性为何不能兼有阴柔美”的论点进一步激化了争议)。民众当然也没白吃花生或吃瓜,归结出两派论点:为什么中国男生愈来愈娘?是时候回归血性!另一边就提问:中国男性凭什么不能娘?撰文:李照兴
“娘炮”最早出自台湾一部青春偶像剧《我要变成硬柿子》的台词,女主角骂男主角“娘炮”,意指他生性软弱,怕事如女人一样。后来内地人网上热议2011年央视春晚魔术节目时,有人批魔术师的行为太女性化,说怎么来了个“娘炮”,令该词在内地流行。该词主要用于指男生言行举止过于阴柔,与长相好看无关,也不尽然是同性恋。
那么,近年的中国男生娘化现象,是部怎样的文化史?说到底,是一部中国男人审美情绪变迁史,也看得出一种近代中国特色现象:哪怕是审美这回事,也离不开政治风气的影响。
中国文化确不惯谈男子美。甚至说起“美男”,都已有种格格不入的别扭。确实,对男人的形容,说俊说朗,近世说型说酷,不轻言美。如果再聚焦上世纪以来的中国审美,当发现男性美的标准是被隐去的,不为传播的。当然,什么是社会公认的美,是一样十分大众传播媒体兴起之后才有的事。在上世纪早期,是各种画报提供了这标准。
民国时代的《良友》代表了那时候有关女性美的理想标准。如果翻开尤其是战争时代的画报,你会发现一种活力向上无比健康的新女性形象是如此高调出现过。她们穿起短袖,有些在做运动,有些拿起武器,也有穿得整齐的制服,统一的是都脸露笑容朝气勃发。那时候没有Photoshop及其他改图软件,但有原始的修图“执相”技术,哪怕有多不接近现实,但它投射出来的气象是如此划时代。仿佛呼喊叫女性们都站起来!
两岸三地男性审美各异
而男性美的标准和样办,却在那时代失踪。而且失踪了很久。1949年之后,这男性审美发展,更是在中港台三地各走各路。
在中国大陆地区,经历上世纪五十年代集体主义加上理想主义的洗礼,劳动为人民服务似乎成为了男性美的最高典范─那其实意味一种超脱肉身外貌的精神上的完美境界,不需要追求外形,不需有独特个性,因为最伟大和最漂亮的,是人民的。你愈是似人民群众,你就愈美,男人个性美无从谈起。极端地说,那时代的男性审美标准,也许是雷锋(起码是最被流传的男性形象),而大家知道,那也无关男人,他是一个传说中完美的化身。
而在同一时期,大陆以外的华人地区,男性审美已悄悄演进。台湾因影业的发展,开展了自己的小生风潮。香港则从国语片过渡到粤语片为主流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自己的男性审美体系。从柯俊雄到秦汉、秦祥林,由邓光荣到谢贤、吕奇,出现了一种立足各自本土的男性审美。
六十年代到文革完结前,中国大陆这一边更不用说,伟大领袖看来成为了唯一可看到的男性图腾,如今看来,那个历史时期,群众对他歇斯底里的呼哭,竟和许多年后粉丝们向偶像的呼喊无比相似。
战后全球美国文化兴起,是受荷里活影响的一代,那是一种略带西化倾向欧美白人小生的审美风格。罗兰巴特在《符号帝国》记录他对二次战后日本男人的脸相观察,认为脸孔特征的西方化转向,当中包含了一种日本传统文化的转型。这其实也适用于其时的台湾及香港情状。一种东方的格力哥利柏、加利格兰或占士史超域慢慢兴起。
也许要晚到1980年,大陆地区才全国性地重新较开放地谈论美,不论男女。因为一部《庐山恋》。这部经典据说现在还在庐山的旅游景点中放映着。早张曼玉的《花样年华》二十年,女主角张瑜(她饰演一位美国归侨)在片中展现她各种时款女装,遇上男主角饰演有志青年的郭凯敏,一山一景一衣和其时轰动的大银幕上的疑似一吻炸疯了全中国。今天回头看,当年郭凯敏的戏中造型固然略靠近新闻联播男主播美学,带点傻气才气,但戆直的表现,略似郭靖,不过也算是那时代走得较前的中国本土型格造像了。
中性化超女带来的反差
但故事其实先有个外来冲击,那是1978年首部获准在中国放映的日本电影《追捕》,片中高仓健的造型,成了一整代中国人某种缺失已久的男性美学最高标准。许多年后,当高仓健逝世的消息传至中国,很多已长大成人的孩子,才从父母口中,听见时代的回忆。家中已变大妈的母亲,原来有过迷恋偶像的岁月。
有趣的是,在这两个案例中,都有极重的历史因素。《庐山恋》可被理解为中美建交后的政治宣传启发的爱情故事,《追捕》就更是文革过后,重开国门,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试金石。它的现象式影响力,是其男性魅力的彰显,同时也碰到历史轨迹的偶然。
经济实力继续支配着文化输出的强度,因而走过八十年代,中国大陆地区的男性美学,很大程度是被港台文化占据。香港影视界正踏入原创的黄金时代,偶像辈出,刘德华那标签式发型加牛仔外套的海报(或月历),被贴在全国各省大城小镇的理发店和家中饭桌旁。
有位70后女子告诉我,她们那一代的美男启蒙,是台湾的费翔,“怎会有这样美得不像话的男子?”那年是他唱《冬天里的一把火》之时,大陆和台湾的关系,也踏出了新一步。
从众多这些“外来”因素看来,直到九十年代,中国审美还是相当被动,基本上难以产生让民心自发归顺的国产男偶像。哪怕是其时崭露头角的姜文或是张艺谋,或后来的李亚鹏,都难以被界定为普遍共通的美的标准。
但社会的形势需要一些国产的明星,确立一种中国自己的审美。那是伴随中国在新世纪里出现的崛起大势而言。是刻意培植也好,抑或无心插柳,随着其他多方面实力的提升,市场的拓大,中国一直需要有自己输出的文化价值,这同时体现于审美及偶像生产之上。中国用自己的文化产业去造就这种审美趣味。
继续阅读:【娘炮】听教听话的国产偶像 “Man”定“娘”不是重点
上文节录自第129期《香港01》周报(2018年9月17日)《中国男性审美情绪变迁 娘炮偶像风潮 撼动性别刻板印象》。
《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