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裙褂制作等10项技艺 获荐列非遗代表作

撰文: 黄卓然 黄静薇 文雪萍
出版:更新:

2015年施政报告指出,将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的措施,事隔两年,非遗咨询委员会今日(12日)宣布,经专家和学者讨论后,从非遗清单的480项目中挑选10项,建议列入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包括香港天后诞、食盆及裙褂制作技艺等,有关代表作名录拟议项目今起进行公众咨询,为期三个月。有老裁缝表示,现今物质丰富,传统以人手制造的唐装已渐被淘汰,冀裙褂制作技艺列入代表作名录后能将这文化传承下去。

新界乡村盆菜已有数百年历史,而当中的“打盆”传统仍流传至今。(吴钟坤摄)
大埔头村流光堂第26位传人邓文龙指,传统盆菜用柴火慢煮和无香精添加,跟外间盆菜不同。(吴钟坤摄)

非遗咨询委员推荐的10个项目,包括南音、宗族春秋二祭、香港天后诞、中秋节—薄扶林舞火龙、正一道士传统、食盆、港式奶茶制作技艺、扎作技艺、香港中式长衫和裙褂制作技艺及戏棚搭建技艺,当中南音和裙褂制作技艺,正面临行业息微和失传等问题。

曾为过千人缝制唐装的冯锶师傅指,整个造衣过程须约三十小时。(吴钟坤摄)

裙褂制作青黄不接 步向息微 从事裁缝行业逾六十年的冯锶表示,长衫、裙褂于六十年代大受欢迎,当时全行有三千多位裁缝师傅,惟现今物质丰富,传统以人手制造的唐装已渐被淘汰:“𠵱家啲人买衫落街买就系,点会嚟造衫。”经历行业全盛时期的冯指,造衫有很多复杂工序和细节,难以吸引年轻人入行,对行业息微感到可惜,“𠵱家好多做裙褂都系结婚用,唔会有人造唐装过年”。

梁凯莉是本港少有南音发烧友,她介绍这们较冷门的技艺时说,南音没有唱谱,只以广东话的平则来配合韵调,故唱者可于演奏期自由发挥,与唱作人无异:“我上段唱漏咗可以系下段加入,后面嘅配乐会配合我。”她续指,南音是香港二十世纪初的流行娱乐,当时演唱者多为失明艺人,以说故事的方式弹唱,而现时南音唱腔曲调已大多融入粤剧中。

新界乡村食盆文化已有数百年历史,为本港独特饮食文化之一,象征族人团结和家族维系,今次亦被建议列入非遗代表作名录。巧合今日是正月十六日,大埔头村流光堂第26位传人邓文龙要准备约140个盘盆菜份量,故今早6时已开始煮盆菜,多年来他坚持传统用柴火来煮盆菜:“好难形容畀你听,但味道好味好多、有柴香。”他又指,坊间的盆菜材料是分开煮,味道跟围村盆菜不同,“即使要煮到70岁都会坚持自己煮,煮到有人接班为止。”

姚小姐(教育业):香港中式长衫和裙褂制作技艺好古典同好靓,有本土特色。(黄静薇摄)

市民撑港式奶茶、裙褂制作

从事教育的姚小姐认为香港中式长衫和裙褂制作技艺以及戏棚搭建技艺别具特色,笑指自己中学制服亦是长衫既古典又漂亮,加上传统工艺有本土特色,担心未来会失传。28岁的张先生,则对于港式奶茶可入选感兴奋,形容是实至名归。不过,亦有市民认为有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有闻及,如南音、正一道士传统等,冀政府应多宣传,令市民对于本港文化工艺等有更多认知和了解。

代表作名录料有20个项目 今年中公布结果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各缔约国应在社区、群体和相关非政府组织的参与下,确认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作为保护的基础。就此,港府已于2014年6月公布本港首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包括480个项目。今次是从中抽出10个,选入代表作名录。非遗咨询委员会主席郑培凯指出,除今次公众咨询的10个建议项目外,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10个项目,包括粤剧、凉茶、长洲太平清醮、大坑舞火龙等,将自动被纳入代表作名录,即首份代表作名录将共20个项目,正式名录料今年中公布。

港式奶茶拟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吴钟坤摄)
“香港中式长衫和裙褂制作技艺”亦是咨询项目之一。(吴钟坤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