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船行业的黄昏 船排厂东主:时代正淘汰我们
红色的帆船、放网的渔船,香港曾经是一个以船务闻名的港口,而支撑这些小型船只开往大海的除了是风和引擎外,还有肩负起修葺工作的船排厂。在船排厂工作了大半辈子的黄贤感叹,因着种种的原因这行已没落,而他正守候着船排厂最后的黄昏。
“曾经,长洲等候上排维修嘅船可以多到塞满成个长洲湾。”
延伸阅读:【图辑】没落的世代 四个人的船排厂
踏上长洲,沿着海傍向北行,再穿过消防局,可以见到一列古旧的工厂,继续向前行走入排厂街,始发觉看似荒废的尽头,仍有几间船排厂正沸沸扬扬的工作。
朝6夜5的船厂工作日常
这天,锦兴船排厂的排上有3艘船,全厂4人正忙个不停,船排厂东主黄贤(牛哥)指挥若定的说:“基本上我哋每日都至少修葺3艘船,如果啲船一朝早6点嚟,晏昼4点几5点就可以落排。”牛哥口中的“排”其实是一个木制的活动装置,船排一般是呈长方形,以“井”字形相间的木条堆叠而成,再配以滚轮和缆索等固定,工人可以透过这些装置把船只拉上船厂来维修,以及在完成修葺时再放回海中。
“一艘船来到,最先当然是上排,然后我哋会清理船底嘅蚝粟,再髹返底啲油,如果有漏水嘅情况,就会补竹青和灰,完成就可以落排。”牛哥对整个维修的程序了如指掌,原来是靠50年的经验累积而成。
当年只有11岁的牛哥和长洲岛上的少年一样,跑跑跳跳个无停,父亲就嚷他到其经营的船排厂学习一门手艺:“以前都系咁,读唔成书就去做学徒,一系做泥工一系做船。”
选择在船厂做学徒的他一做就是三年,从“打杂”开始再为船只髹油,学满师就会开始学造船:“70年代𠮶阵,因为香港仲有好多人会出海打鱼,所以都需要好多船,我哋造船都唔洗画图则,一条龙骨落去然后就会整到个形出嚟,最后拎去烧同髹油,成个过程大概一个月啦就搞掂。”
木船挤满长洲湾的70年代
70年代可谓船排厂的光辉岁月,牛哥形容每日都有接不完要维修和造的船:“长洲基本上可以包办成艘船,我哋整好个模,再去隔离机械厂整引擎,多单到根本做唔完,当时全长洲都要20至30个师傅先应付到。”船排厂一般是处理30至50呎的木船,但有时都有例外:“我就冇话特别钟意做边一部分,但我最难忘试过修理一只100呎、近30几米嘅大船,相等于依家新渡轮嘅船咁,当时紧张到训唔着,又惊佢成只压落嚟,真系会死人架。”当然,事件最后顺利解决,牛哥预想的最坏情况并没有出现。
不过,随着制造业北移,内地的原材料价格又较便宜,香港的船排厂开始日渐式微:“香港唔再系以打鱼维生,木渔船愈来愈少,大陆制的纤维船愈来愈多,好似鸭脷洲一带嘅船排厂都已经转为修理游艇为主,我哋就仲有啲本岛(长洲)渔船同纤维船,依家都冇人入行架喇,最老嘅师傅都成90几岁,最后生可能系我,但都63岁喇!”牛哥笑言。
失望但不绝望的没落世代
现时在长洲湾停泊的木船不再如以往的挤拥,渐渐的变得疏落,牛哥语带失落的说:“其实我哋都算系香港情怀丫,但都无办法,我哋过得一日得一日啦。”或许这份情怀终有一日消逝,牛哥最后都积极的道:“只要一日仲有船要整,我哋都会喺度,不过如果我唔喺度又无人继承咁就难讲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