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异想】坟场就在民居中 晒鱼石华人坟场今何在?
上集提到石屋家园是昔日的寮屋区遗址,还有个日治时期日军拆村赔屋的传说。60、70年代,区内还有片场、山寨厂和工场进行电影和手工业生产。不过,唯独31号石屋开了间“蓝恩记山坟墓碑工程公司”,寮屋民居内有间墓碑公司,村民难道不觉得“大吉利是”?
摄影:伦星扬
上集:【社区异想】日军为平民兴建“㓥房”?寮屋区设片场方便追星?
墓碑公司如何出现?
九龙联合道的石屋家园有五间屋--侯王庙新村31至35号。不知是31号屋细,还是“蓝恩记山坟墓碑工程公司”的招牌大,屋前招牌长度几乎就等于31号屋的宽度。31号屋是蓝恩记做山坟墓碑的旧址。
负责营运石屋活化项目的单位--五旬节圣洁会永光堂的周建雄牧师解释:“因为对面有个基督教坟场,‘蓝恩记’是专做山坟石碑供应对面的需要。坟场1908年之前已经存在,是永久墓地,葬人的,不是如今的骨灰翕位,所以每一个墓地都有石碑,(‘蓝恩记’)因利成便在此做生意。后期坟场满位,联会再搞一些火化的骨灰翕位,石碑公司式微就走了。”他说以前的人穷困,屋都是靠占地建出来的,生活但求温饱、有瓦遮头,没有那么多吉祥或不吉祥的计较。
但是,拜过山的子孙都知,坟场墓地通常远离人烟;毕竟不怕吓坏了人,也怕打扰了神,为何联合道的坟场会在大马路旁边,隔离还有学校和民居,难不成是贪图热闹?
消失的晒鱼石坟场
原来故事要追溯至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当时,清廷将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新界”租予英国。随之,新九龙(当时的九龙叫新九龙)和新界开始发展,教会亦到处建立据点传福音。圣公会把福音传到九龙城马头涌道,在这里建立了教堂。后来,信徒愈来愈多,教友的祖先过身又需要地方安葬,教会就向政府申请用地设立坟场。
不过,基督教坟场兴建之前,附近就已经有一个“晒鱼石坟场”(位于横头磡摩士公园)。于是当时政府画了个范围给教会--“九龙城寨以北约200呎的山坡。北界208呎9吋,东界208呎9吋,西界208呎9吋,由界石标明。”新建好的坟场被称为“晒鱼石基督教坟场”,旧的坟场也就叫“晒鱼石华人坟场”。但为何今天大家都没有听过“晒鱼石”这名字?
原来,1921年政府要重新规划坟场管理,于是坟场就以序号代替称谓,“晒鱼石基督教坟场”改成“新九龙1号坟场”;“晒鱼石华人坟场”改成“新九龙4号坟场”。到了后期,联合道这个1号坟场进行扩建,也转交了给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管理,直到今日就成为了九龙半岛历史是悠久的坟场。
中西合并的坟场 鬼故呢?
“蓝恩记”在坟场造的石碑有一特色,就是中西文化共融的绝佳示范。周牧师说:“是西式中带有中式的墓碑,有十字架,但碑的形状很传统。”他说中式的墓碑有死者的相片、名字、生平;但西式的只有一块碑,一个名字和简单年份。而这个坟场内的墓碑中西合并,西式外形中式碑刻,而仪式则跟随基督教的献花传统。坟场内亦安葬了往日不少名人绅士,例如圣公会第一位华人牧师邝日修和企业家及慈善家吕明才。民居与坟场共处,总会特别多鬼故事,属于联合道的鬼故......抱歉让大家失望了,周牧师没听过鬼故,因为“基督教的坟场不会烧香、搞法事,自然不会勾起一些传统的鬼怪事。”
资料来源:陈天权网志、《凝视死亡: 死与人间的多元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