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家庭】享受赛道上的亲子时光 父母以跑步拉近与孩子距离
不少父母都会发觉,子女踏入青春期后开始变得反叛,难以跟他们沟通,久而久之形成隔膜。为了打破与儿子的隔膜,Emmuel和Shirley就选择以运动作为切入点,将运动化为一家人的共通语言,增加沟通机会。他们一家更曾经在一次比赛中齐齐得奖,共享成功的喜悦。摄影:李泽彤、林若勤
Emmuel和Shirley属“好动夫妇”,儿子上幼稚园时,便经常带他们去游泳。Emmuel指,从小让孩子接触运动,不是要求他们做出特别的成绩,而是希望让他们透过一个运动,体验当中的得与失,学习坚毅的精神。孩子们渐渐长大,他们一家人从水中走上陆地,开始跑起步来。
以自己的跑步经验作身教
Shirley跑步的年资比Emmuel浅,去年才开始练跑。虽然45岁才起步,但Shirley认为只要愿意踏出第一步,永远也不嫌迟。为了挑战42公里赛,她一周跑六天,周二跟教练练技巧,周六跟老公到大埔跑长课(10K以上),另外四天则轻松跑,花了足足一年时间作准备。最终,她在今年三月成功圆梦。
除了是为自己订立奋斗目标,Shirley也希望借着跑步,给孩子树立榜样。她坦言自己跟一般人一样怕辛苦,以前跑400米都会气喘,更不会想到自己能跑马拉松。身为双职妈妈,要抽时间练跑一点也不容易,上班前后的时间Shirley都不会放过。在训练过程中,她会跟孩子享自己的进度、情况,让他们明白只要肯起步,努力坚持练习,成功迈向目标并不困难。
Shirley的努力没有白费,10岁的喆喆看到妈妈的付出,自己也受到鼓舞:“有时太累不想去做运动,但看到妈妈年纪比我大却那么努力,便激励我继续跑步、游泳,不想去也变得想去。”在Shirley训练期间,他更主动要求凌晨4时起床陪伴妈妈练跑,十分贴心。
不再隔岸观火 训练过后更了解孩子
练跑除了为Shirley带来奖项,也让她有机会了解孩子更多。未有练跑经验前,她只会由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儿子的操练,常问“为何不去操练?”、“为何觉得辛苦?”、“为何比赛要紧张?”。但经历过训练和比赛,她体验到运动员也会失去动力、感到疲惫的时候,比赛不在状态也会提不起劲,明白自己要切身处地去了解孩子面对的困境,“如果我永远都站在一个隔岸观火的位置,我们之间便会有很大的隔膜。”
而在训练最密集的日子,刚遇上13岁的大儿子朗朗开始踏入青春期,忽然变得很沉默,令父母很不适应。遇到这个新挑战,他们尝试以运动改善亲子关系。一家人不时一起练跑,又一同参加不同比赛,话题由过去集中学业上转至运动上,例如如何改善跑速和跑姿等,一家人多了共同话题,感情亦随之跨了一大步。
【亲子街跑团】以跑步化解与儿子冲突 妈妈组跑步团感染身边人
以运动作比喻 套用于日常生活中
运动成为了一家人的共同兴趣,也成为他们的共通语言。在生活上、学业上遇到困难,Emmuel都会以运动作比喻,鼓励孩子。例如以“比赛之前你也要练习才可获取优异成绩”,鼓励孩子尽力温习,为“考试比赛”做足准备。孩子有做运动的习惯,便有深刻的体会,明白个中道理。比起直接训话,将运动套用于日常生活,会使孩子更易理解问题。
放手不等于放弃,让孩子选择不等于不管教。
面对跟青少年的相处,两夫妇指自己都是新手,而做运动可以帮助他们调节与子女相处的观念。跑步成为他们的兴趣,会订立目标努力奋斗,不会将所有时间和目标都放在孩子身上。当父母可以寻找自己的兴趣与目标时,孩子也可以 。Shirley指他们夫妻俩的共识是:“放手不等于放弃,让孩子选择不等于不管教”,跟孩子维持朋友的关系最为重要。他们亦不会将孩子的成败等于自己的成败,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父母尽量发挥辅助的角色便可,为结果负责的该是孩子自己。
哥哥朗朗现时积极进行三项铁人训练,弟弟喆喆也希望跟哥哥走同一条路,已开始练习骑单车;而Shirley跟Emmuel则继续练跑,边为自己的兴趣奋斗,边培养家庭关系。这个运动家庭各人有各自的梦想,希望在奋斗的路途上,可以互相交流心得,携手共同向目标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