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动物成治疗大使 社工告诉年青人:不完美也不被遗弃

撰文: 吴韵菁
出版:更新:

3年足不出户的隐青过来人卓轩,由社工带领及借着学习照顾动物,逐渐重新展开新生活。卓轩参加的“重拾动力-动物治疗青年计划”,由社福机构中华钖安传道会慈云山钖安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举办,中心推行动物治疗的服务对象除了隐青外,还有老人、年青人、妇女等。中心领养三只老弱伤残的猫狗,作为治疗大使。“希望告诉我们的服务对象,即使条件不是最好,亦能被接纳包容。”中华钖安传道会总干事伍恩豪Herny道。

右眼失明,左眼只剩几成视力的猫咪“心心”,似是告诉大家,总有人愿意接纳不完美的自己。(黄宝莹摄)
残疾的猫狗被领养的机会微,既然我们有能力,不如就由中心领养。牠们也令我们的服务对象感受到,即使条件不够好亦能被接纳包容。
伍恩豪(中华钖安传道会总干事)
中华钖安传道会总干事伍恩豪(左)指日后将安排卓轩,以过来人身份探望隐青,盼能为隐青带来动力和希望。(黄宝莹摄)

残疾动物的特别使命

中心推行动物治疗已第七年,并与香港动物治疗基金会、唐狗会、亚洲动物基金及利民会合作。初期主要招募宠物主人及宠物当义工,后来中心决定领养动物长驻。香港推行动物治疗的社福机构不算多,本地未有相关课程,Henry和一众社工同事便修读外国网上动物治疗课程。课程内容第一项要点是动物福利,利用动物帮助服务对象,也要顾及动物的安全、需要和感受。

“中心的猫狗有残疾,小狗‘发发’甚至曾被遗弃,面上有一道伤疤导致左右脸不对称,牠们被领养的机会微,既然我们有能力,不如就由中心领养,也令我们的服务对象感受到即使条件不够好,亦能被接纳包容。”Henry指温驯亲人、没有心理创伤的动物较适合当动物治疗大使,不然对动物和服务对象来说也会造成压力。

患有严重眼疾的两只猫猫“心心”和“英英”,行动较缓慢稳阵,眼睛看不清,卓轩指照顾牠们也更易上手。“牠们凑近陌生人闻一闻气息,反而变得不怕生保。知道动物的故事后,觉得牠们被中心接纳,自己同样因为实习计划而被接纳,很幸运。”(详见另稿

许太笑指自己是个师奶,不太明白社会情事,带着小狗一同做义工,开了她的眼界。(黄宝莹摄)

带宠物做义工 中年妈妈了解新一代困境

心心、英英和发发在社区中心内生活,让区内街坊多了机会接触动物。但牠们患有残疾,不宜外出探访服务对象,因此中心不时招募动物治疗大使。街坊许太和她的小狗“winwin”便是义工之一,活泼精乖的winwin经过考核成为大使,更是老人家、年轻人的开心果。

“本来我跟仔女经常吵架,唔明对方谂咩。带着winwin到学校做义工,多了跟年轻人沟通,知道他们学业上很大压力,亦开始更了解自己的小朋友。”许太笑言自己是师奶,参加义工活动令她开眼界。“年青人见到动物,爱心即时满泻,一起探访老人家时,大家有倾有讲,感受到他们很关心长者。”

动物令工作间多了一份生气,动物无言的陪伴,令隐青感到安心。(黄宝莹摄)
中华钖安传道会推行的“重拾动力-动物治疗青年计划”,欢迎大家带动物来做义工。(黄宝莹摄)

隐青问题仍存在 望大众多关注

隐蔽青年的社会现象,于亚洲地区如日本、韩国、香港较为严重。在香港,隐青约占总人口的2%,Henry指稳青这组群,主要留在家中,不会上街争取资源或协助,令人更难察觉他们的存在和需要,待社会发生关于隐青的悲剧时如自杀、失业率上升,社会大众才短暂地关注此问题。中心自2010年展开“重拾动力计划”,每年协助50名约15-24岁的隐蔽青年,计划一开始便已加入动物治疗的内容。“我们留意到不少服务对象如隐青,他们面对人感到压力,跟动物相处却能放松。”Henry指虽然并非每一位参加者也喜欢动物,但也有一半人借着动物被被打开心扉。

西方国家的动物治疗课程内容,讨论到的服务对象多为年青人、老人家等,但未能覆盖隐青,Henry指要与同事慢慢摸索如何为隐青设计活动。“隐青一般较为内向,我们便安排动物到他们家中探访;也让参加计划的实习学员尝试宠物美容工作;又试过安排他们与动物一同探访独居老人,动物作简单的表现逗老人家开心,彼此互相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