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黑人总统成长路 多元背景令他力求圆融 下重要决定却易动摇
奥巴马是美国历来首位黑人总统,种族问题从他出生那天起,便一直缠绕着他,无论如何努力也摆脱不了。当年最令年轻奥巴马困扰的是,除了他自己之外,身边所有人──外公、外婆、妈妈、同学、朋友、邻居,没有一个是黑人。
没有学习对象,也没有人懂得他的迷惘与愤怒,遂离开夏威夷到洛杉矶读大学。两年下来,他只觉得与一切格格不入,于是再踏征途,希望前往作为民族大熔炉的纽约寻找安身立命之所,在哥伦比亚大学继续学业。意想不到的是,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不是这个地方,而是一通电话:“巴利,你的父亲去世了”。那年,他只有21岁。
因父之名
奥巴马全名Barack Hussein Obama II,与父亲相同,家人和熟识他的朋友习惯叫他做巴利(Barry)。这个给予他名字和肤色的男人,却在他人生绝大部分时间缺席。
老奥巴马23岁时获得奖学金,从肯雅到夏威夷大学主修经济与数学。他是校内唯一一位来自非洲学生,但他能言善辩,而且极为聪明,很快成为校内风云人物。为争取更多学分,他兼修俄文课程,在班上结识只有18岁的安妮(Stanley Ann Dunham)。时值50年代末,美国过半数州份仍不准黑人男性与白人女性交往,遥远的夏威夷相对宽松,黑白通婚的例子却绝无仅有。安妮的父母虽不赞同,但他们与老奥巴马接触后都被这位充满魅力的年轻人迷住,最终接受了这位黑人女婿。
1961年8月,二人的儿子小奥巴马出生。不久老奥巴马后考获哈佛大学奖学金,“仔细老婆嫩”并未阻挡他一心学成后回肯雅当经济学家、建设祖国的目标。由于奖学金不足以让“三人同行”,老奥巴马孤身上路。分隔两地嫌隙渐生,安妮在1963年提出分手,翌年正式离婚。
王族后代?
小奥巴马大部分时间与外公、外婆在一起,夏威夷有各种肤色人种:日本人、中国人、菲律宾人、夏威夷人、各地白人,黑人却少之又少。带着不同肤色外孙外出,不时出现令两老尴尬场面,间中当有游客眼定定看着他在沙滩玩耍,他外公会走到他们身旁轻轻说:“他是卡美哈梅哈大帝(King Kamehameha,夏威夷王国开创者)的曾孙。”不知就里的游客争相拍照,令他被外公打趣:“我肯定你有成千上万张照片被收藏”。奥巴马在自传称,“对我外公而言,种族是不再需要担心的事情”。
老奥巴马其后回到肯雅,安妮则恋上另一位来自印尼校友苏托罗(Lolo Soetoro)。奥巴马6岁那年,举家迁往印尼,对刚上小学的他来说,所有事物新奇、刺激,同时首次看到社会贫困、残酷一面。
“我是孤儿”
愉快的日子很短暂,安妮为他学业着想,在10岁那年将他送回夏威夷。已是小少年的奥巴马觉得被遗弃,那一年过得很寂寞,他妹妹玛雅(Maya Soetoro)忆述,“间中他会将自己形容为孤儿”。
那个他没有丁点印象,但常常被家人挂在口边的生父突然出现,老奥巴马在夏威夷逗留了一个月,带他首次听爵士乐音乐会,送他一个篮球。长大后才发现,这位比较像陌生人的男子,将他引领至钟爱一生的两大兴趣。那一个月,是他对生父仅有记忆,亦是两父子最后一次见面。
成功考入夏威夷当地名校普纳荷(Punahou School),让外公、外婆老怀安慰,两老想不到敏锐少年内心矛盾愈来愈强烈:到底自己是黑人,还是白人?思乡的母亲很快带着妹妹玛雅回到夏威夷继续学业,惟安妮终生以服务社会低下阶层为志,常年到各地奔走,少年的烦恼只能自行解决。高中年代,他决定亲身感受所谓“黑人文化”,打篮球、喝啤酒、食大麻,甚至吸食毒品可卡因,成绩有所滑落,惟仍足以让他考上洛杉矶名牌大学西方学院(Occidental College)。
到纽约重新思考人生
在西方学院,渐渐发觉自己与黑人伙伴格格不入,曾经交过数名白人女友,她们总是不能理解他的内心深处:“为何你们黑人总是那么愤怒?”某次带白人女友看罢一出由黑人编剧和演出的舞台剧后,她如是说。待了两年,他决定转换环境。
奥巴马希望认真思考种族的意义,没有一个地方较纽约更适合──国际大都会、种族多元、思想开放。转到哥伦比亚大学读大学三年级,展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远离毒品,每天跑3英里(约4.8公里),不断看关于种族和社会公义书籍,开始走上妈妈的道路,“她唯一会生气的,是当有人欺凌别人或残酷的时候”。
玛雅说,安妮是微型信贷(Micro Credit)先驱,会到印尼、印度和全球各地协助贫困妇女和农民。她不是不理解儿子对身分的困惑,只是认为答案要自己去找,“我的儿子,你是美国人,你必须找出什么是美国人。”
避免冲突
某天他接到一通电话,还未搞清是谁,对方已在说:“巴利,你的父亲去世了。”父亲不过是位跟他拥有相同名字的陌生人,听罢没大感觉。他如常生活,毕业后,在商业研究机构工作两年。他渴望帮助低下阶层,不惜减薪一半到芝加哥当社区干事,服务城市南面的贫困社区居民,并开始返教会。
他努力认识每一个人,对居民告诉他的细节牢牢记住,旧同事李尔(Daniel Lee)忆述,“他告诉我,那是赋予权力(Empowerment)的第一步,同时是他寻找自我之旅的延伸。”
他服务的组织,深受“社区组织之父”阿林斯基(Saul Alinsky)影响,阿林斯基偏向以激进手段,例如包围高官和商界领袖豪宅来为弱势争取权益,奥巴马却刻意避免冲突。自小在不同国籍、肤色、宗教人种中成长,他崇尚万事以和为贵,当日聘请他的上司基尔曼(Gerald Kellman)说,“我觉得他是刻意不去跟意见相左的人闹翻,因为之后还有其他议题要跟进。”
某次他为芝加哥公共房屋Altgeld Gardens居民牵线,与当地房屋署高官开会,商讨拆卸石绵问题。怎料傲慢的房署行政总裁足足迟到1个小时零15分钟,让700名在场居民鼓噪,姗姗来迟到场时向他喝倒采。会议开始后,房署行政总裁竟表示没有拆卸石绵的计划,愤怒的居民忍无可忍,抢走他手上麦克风,行政总裁乘机走人,居民尾随他高叫口号,整个会议只维持了15分钟,便以混乱和失败告终。这件事令他当晚难过得要打电话向下属欧文斯(Johnnie Owens)诉苦,欧文斯说他从未见过奥巴马那么沮丧,“居民失控令他非常尴尬,他质疑整套策略都是错误的,对自己很生气。”
3年下来个人工作表现不俗,可是地区事务工作付出极大,成效不多,像上述的失败例子多的是,而且最终总牵涉法律问题,让他感到力不从心,于是决意修读法律,以法律知识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在肯雅寻回自我
获得哈佛法律系取录后,他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渴望,想弄清楚那个总是令他内心躁动不安的源头。1987年,生父逝世5年后,奥巴马首次踏足肯雅。看到继祖母、多位半兄弟姐姐和亲戚,一班与他肤色相近,名字相似的人,他人生中终于首次有“家”的感觉。
肯雅较他想像中更贫穷,坐在父亲与祖父坟前,他得到顿悟,“我终于明白他和他父亲经历的挣扎,明白为何他要离开美国舒适的生活,因为他要帮助国民改善生活。”
“我感觉到,原来我所做的事情,与我的家人和他们的挣扎息息相关。”他庆幸自己走过这趟旅程,“那次旅程替我将外在的我和内在的我,好好连结在一起,非常重要。”
脱胎换骨
肯雅之旅为他解开多年心结后,这名高瘦的年轻人得到前所未有的自信,脱胎换骨。时隔20多年,他随生父足迹踏进哈佛校园。在精英林立、竞争剧烈的哈佛,仍能光芒四射。首个学年完结后,获顶尖律师行Sidley & Austin提供实习机会,而他的导师,正是年轻律师米歇尔罗宾逊(Michelle Robinson)。
他对优雅大方的米歇尔一见倾心,她当时觉得这个男生聪明、幽默,但对他的追求不为所动,直到有一次,他带她到芝加哥一家教会,跟他之前当社区干事时认识的当地居民聚会,“那天他站起来,说了让我紧记至今的一席话。他讲述现在的世界是怎样,而未来应该是怎样,问题是我们总是接受和妥协两者的巨大差异,尽管那跟我们的价格观有所违背。他口才出色,内容极具说服力,自那次之后我爱上了他。”最搞笑的是,他们第一次约会,去戏院看名导演Spike Lee的《不作亏心事》(Do the Right Thing),在卖爆谷的小食亭撞到大老细Newton Minow与太太,“令他们有点尴尬”。幸好奥巴马也晓得追女仔要“胆大心细面皮厚”的要诀,多年后奥巴马向Spike Lee道谢,“我在看你的戏的时候,米歇尔让我触摸她的膝盖呢!”
爱情学业两得意,1990年更当选《哈佛法律评论》(Harvard Law Review)主编。
该学术期刊极具江湖地位,成为历来首位黑人主编,得到相当于哈佛法律学院学生能达致的最高地位,令他成为传媒追访对象,甚至被出版社看中为他出自传《我父亲的梦想──奥巴马回忆录》(Dreams from My Father, Barack Obama A Story of Race and Inheritance)。
从政之路
哈佛毕业后,身边同学多数到华尔街当法律顾问“揾真银”,他却当上民权律师和到大学教书,米歇尔忍不住问他:“你是否疯了?”奥巴马笑言,“赚钱从来不是我的人生目标”。
“我被养育为一名印尼孩子,一名夏威夷孩子,一名黑人孩子和一名白人孩子。不同文化背景,让我得益良多。”凭着一颗帮助别人、希望为低下阶层生活带来改变(Change)的热心,他继续投身社区组织活动,然后凭着相同口号,当上伊利诺尔州和国会参议员,最后当选美国总统。他的复杂背景,反而成为他连结不同人种的优势。
犹豫不决
当选之后,又是另一回事。每天面对无数决定,习惯不得失任何一方的他,常常显得犹豫不决。2010年8月收到拉登藏身之所情报,美国对上一次发现恐怖大王行踪,经已是对上8年前的事。奥巴马立即找齐相关幕僚开会讨论,然后再开会讨论,之后再开会再讨论,始终未能确定那是否拉登,与会者一一为应否行动表态,奥巴马最后说了句:“那是个50-50的情况”。
随情报不断更新,情况持续胶着,到军事行动刻不容缓之际,大伙儿又要为实际行动方案继续开会讨论。到真正派出海豹突击队(SEALs)行动,已是8个月后的事。
两面不是人
到应否干预利比亚政局,时任国防部长罗拔盖茨(Robert Gates)形容,“那是个51-49的情况”,事实上当时奥巴马政府中,罗拔盖茨、副总统拜登、国家安全顾问多尼伦(Tom Donilon)均反对介入,其他阁员也有疑虑,由头到尾只有国务卿希拉里一人力撑出兵。多年后罗拔盖茨爆料,“当时奥巴马说:‘那实在是个最艰难的决定,如非希拉里坚持,我未必会派兵。”
卡达非倒台后,利比亚陷入一片乱局,奥巴马被指在处理利比亚事务上犯下大错。之后在所有军事行动中,他都在犹豫,时常反问:“我们应该军事介入吗?”到叙利亚内战,美国迟迟不出手襄助,终引发人道危机,又成奥巴马任内另一败北。他力求圆融,到头来两面不是人。
83.2%
军事、外交屡屡失分,但奥巴马对改善低下阶层生活决心,无庸置疑,并先由教育工作开始:全面革新学生资助计划,包括大幅降低大学生借贷息率,并向专为低收入大学生提供免费资助的计划,注入500亿美元资金;又为社区大学系统投放更多资源、为贫穷学生提供更多教育机会,提升社会流动力。
美国高中毕业率在他任内攀上高峰,在2014至2015年升至83.2%。他同时提高最低工资,延长失业救济福利,扩大安全网等措施。在美国近代最大经济危机中上场,措施结果最终未如人意,那是后话。
一路走来,他始终是同一个奥巴马。8年过去,他为美国带来的改变,或许未能达到他当初竞选的愿景,可以肯定的是,卸任后他将会跟随父母昔日步伐,继续服务弱势社群,为他们的生活带来好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