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难民新一年困窘如初 世界宣明会:没一处安全(多图)

撰文: 许懿安
出版:更新:

新年伊始,不少人都有新年决志,期望自己达成一些目标。不过对于置身战乱中的难民来说,不要说决志,连新年愿望都欲说无从。世界宣明会叙利亚危机救援总监费顿(Wynn Flaten)接受香港媒体访问时指出,包括医院、市集以至用于分发人道物资的地方在内,叙利亚已没有地方是安全。而战乱对于难民子女的长远影响,更是难以估计。

国际媒体将焦点放在叙利亚阿勒颇等局势急速变化的地方,惟世界宣明会叙利亚危机救援总监费顿指出,受困的地方在镜头离开之后问题仍然存在,叙利亚已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全。图为叙利亚北部海港城市杰卜莱(Jableh)一条商业街1月5日发生爆炸,导致数人死伤。这情况显示各方商定的停火协议有多脆弱。(美联社)

以阿勒颇为例,该市本为区域工业中心,其制造业雇员本占全国业界逾50%,但一切已在战火中化为乌有。工厂、学校、道路、民房及医院,都在空袭中变成废墟,或遭人搜掠一空。费顿指出,叙利亚已非医院被炸那么简单,市集及分发人道救援物资的地方都难以幸免,该国已没有能够正常运作的医院,也没有称得上安全的地方。

阿勒坡在叙利亚内战中被一分为二,该市西部由政府军控制,东部落入叛军手中。政府军在俄罗斯及伊朗协助下,自去年11月起加强进攻阿勒颇。叛军节节败退,最后退守至该市东部几个街区。交战多方经协商后,同意让城内叛军武装分子及平民离开。政府最后在2016年12月16日正式宣布,已全面控制整个阿勒颇市,但难民的2017年,决不会较去年易过。

世界宣明会叙利亚危机救援总监费顿(Wynn Flaten,左)在伊拉克库尔德自治区Deraboun跟一名伊拉克男子(右)倾谈。后者正在等候领取援助物资。(世界宣明会)
叙利亚难民在难民营的生活艰苦,目前当地正值寒冬,部分家庭需燃烧垃圾取暖。图为黎巴嫩贝卡谷地(Bekaa Valley)的非正式营帐安置区 (Informal Tented Settlement)。(世界宣明会)

 数百万人持续流徙 无家可归

叙利亚的2016年,以政府军夺回阿勒颇的控制权作结,但在此之后,尚有大马士革及伊德利卜等多个城市,大有可能燃起新的火头。叙利亚逾480万难民在中东流徙,在有向当地政府登记的叙国难民中,土耳其有280万人、黎巴嫩逾100万人、约旦有约65.5万人。在2011年4月至2016年10月之间,逾88.4万叙利亚难民在欧洲申请庇护。

至于那些没有逃出国外的人呢?截至2016年底,叙利亚国内有逾630万人流离失所。这些“国内流离失所者”(Internally Displaced Persons,IDP),包括叙利亚公民、43万巴勒斯坦难民、估计5000名没有国家归属的库尔德族人,还有数千名伊拉克难民。

随着难民人数增加,不少政府以不同理由将他们挡在边境之外。以约旦为例,该国去年6月关闭接壤叙利亚的边界,导致逾7.5万叙利亚人滞留在两国边境的Rukban及Hadalat难民营。难民营人数持续上升,对救援物资的需求也是有增无减,但在6月至8月间,仅有一批物品送抵当地。

宣明会员工在伊拉克阿比尔(Erbil)附近向逃出伊拉克摩苏尔的家庭派发物资。(世界宣明会)

 交战各方偏执 碍物资运送

费顿指出国际救援组织在提供人道救援时面对的困难。包括宣明会在内的国际救援组织,都是本着人道原则提供服务,应对难民所需。大家着力争取“人道救援空间”——它不是地理上的一个位置,而是可供工作人员独立及公正地回应人道需求的环境。可是随着叙利亚危机持续,他们所需的“人道救援空间”已在变小。

他以叙利亚为例,组织的工作可以是安排从邻国运送物资到叙利亚,或是将物资从交战一方运到另一方。不过代表国际救援组织与交战各方谈判的联合国即使已非常努力,但要游说他们容许物资运送实在是非常困难。有时情况是一开始已不准运送,也有不准物资运往敌方的情况,理由是一方认为敌方可使用它们,于是将之没收。费顿指出,鉴于包括上述问题等种种原因,当地人道需求非常大,但真正能获得援助的人却有限。

难民在异地求职面对极大困难,当携眷逃到他国的男子被捕或递解出境,他们留在当地的妻儿往往需以打黑工维生,受尽剥削。图为黎巴嫩贝卡谷地正式营帐安置区。(世界宣明会)

 难民难找工作 生活更困苦

外界看到的难民生活,多是难民营的照片,但事实上包括叙利亚在内的中东难民中,少于10%住在难民营内。逾430万叙利亚人,以及数以十万计的巴勒斯坦及伊拉克难民,辗转到黎巴嫩、约旦及土耳其城市、小镇及郊区的容留社区(host community)暂时栖身。

土耳其的叙利亚难民中,有38%人居于贫穷的东南部。这些城市及小镇的工作机会少得可怜,故此这些可让难民栖身的容留社区,以及难民群体都过着困苦的生活。在约旦,估计93%叙利亚难民都活在贫穷线之下。

情况在黎巴嫩更糟,逾100万来自叙利亚的难民须每年缴付非常高昂的费用,作为延续居留许可的代价。他们即使能合法居留,在寻找正职上都面对诸多限制,故很多人都是以非法居留形式逗留。

在黎巴嫩众多检查站,叙利亚男性特别容易成为被拘捕甚至即时递解出境的目标。数以十万计叙利亚妇女及儿童因而被留在黎巴嫩,继续过着充满不安的生活,打着受尽剥削的工。

世界宣明会成立儿童天地(Child Friendly Space),为受战争影响的孩子提供心理支援,并让他们透过绘画及游戏抒发情绪。图为位于黎巴嫩贝卡谷地非正式营帐安置区的儿童天地。

 战祸中举家历劫 儿童深受影响

挨过通宵达旦的枪林弹雨、令人心悸到不行的轰炸震动、饥饿、疾病,目睹至亲与朋友死去,至逃到他国后做着见不得光的散工,难民儿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长的。费顿指出,孩子是很受家中发生的事情影响的。不论他们是留在国内的难民,还是置身容留国家或社区,教育儿童的都是家长。

不论成人带着子女逃到哪儿,他们的待遇如何,还有是否为容留地的民众接受,这些都会成为他们跟子女讨论的事。那些经历过伤痛的成年人,会告诉子女他们的遭遇,然后子女又说给孙儿听,令这些东西逐渐变成家族传统的一部分,因此实在难以预计战争对儿童的长远影响。

除此之外,大量儿童在战争中失学。截至2016年年底,叙利亚学童共失去相当于2500万年的学校教育时间。难民儿童跟发达地区如香港的孩子不同,非常想上学。费顿指出,他们在逃难之际错失学习的时间,之后叫他们跟一年级学生一起上课就有困难,故此组织会在这方面多下功夫,让他们在未能重返校园之前,至少能在学业上有所推进。

(世界宣明会/pri.org/Sputnik)